兩三個月前看了一部很棒的法國電影,叫做《L'Événement》,敘述一個大學女生找密醫墮胎的恐怖經歷。在1960年代的法國,墮胎是違法的,不小心懷孕的女子得不到正規醫療幫助,只能鋌而走險自行嘗試各種痛苦且不安全的墮胎方法。
看完後很震動,覺得立法全面禁止墮胎真的是很不人道的行為,半個世紀前發生的事就已經很匪夷所思了,沒想到今日全世界依然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沒有墮胎自由的地方(集中在非洲、中東、南美以及美國的幾個州),每年有五百萬名女性因為不安全的墮胎而需要住院治療,因而喪生的將近五萬名。
電影是根據法國作家Annie Ernaux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兩三個月前不知道Annie Ernaux(安妮·艾諾)是何方神聖,昨天聽到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字時,才突然想起來,啊,原來是她!如果她的小說和電影一樣好(通常原著都比電影好),她得諾貝爾獎也是應該的。
昨晚看了Netflix電影《Blonde》,根據Joyce Carol Oates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Joyce Carol Oates很有名,也是經常被提到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之一。小說我十幾年前就買了(因為我是夢露迷),可是只讀了兩三頁就放進書櫃裡積灰塵(因為英文口袋書的字體好小),電影倒是一口氣看完了。
電影描述一代巨星瑪麗蓮夢露既風光又悲慘的一生,幾乎每個畫面都是取材拷貝自夢露的影片和照片,很經典,對夢露迷來說很有意思,可是故事穿鑿附會了無新意,又讓人有點失望。作家堅持她寫的是虛構的小說,不是夢露的傳記,所以電影講的其實是一個一輩子都在尋找daddy的女孩的故事,她在不同的男人身上尋找daddy的影子,卻一再遇人不淑,墮胎、流產⋯⋯。最後女孩發現daddy始終不存在,因而心碎而死。
虛構的故事大多比不上真實的事件深刻動人,差別或許就在一個「真」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