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裡,哈利波特的扮相和我想像中的差不多,羅伯蘭登就差很多,湯姆漢克斯是個好演員,可是我心中的羅伯蘭登不是那個樣子。電影《達文西密碼》和《天使與魔鬼》不如原著小說精彩,最大的敗筆是男女主角之間沒有火花,電影裡省略了對角色性格的細膩刻劃,東奔西跑的羅伯蘭登看起來沒甚麼魅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美女學者都只是裝飾用的花瓶。電影的唯一優點是展示實景,巴黎與羅馬,全世界最美麗璀璨的兩座城市,一個畫面就勝過書中好幾頁的描述。
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還好,我懶,小說越看越少,沒讀過原著的話,沒得比較,看電影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先入為主的想法或影像的干擾。看尼克凱薩維茲〈Nick Cassavetes〉導演的《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時,我哭了,我覺得電影很好看,人物很有說服力,當時我就想,幸虧我沒讀過小說。不過我知道很多讀過小說的人也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因為結局完全不同,認為電影比小說好的也大有人在。
電影裡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病懨懨的女兒告訴媽媽她就要死了,一直不肯放手的媽媽終於體認到女兒真的就要死了,媽媽泣不成聲,女兒將媽媽擁入懷裡,要她寬心。我覺得媽媽和女兒都很可憐,或許活著的人承受的哀痛會更沉重一些。在死神的面前我們都是輸家,除了接受我們還能怎麼樣?
同個導演幾年前拍過另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手札情緣》〈The Notebook〉,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比《姊姊的守護者》更催淚。《姊姊的守護者》描述的重點是親情,《手札情緣》闡述的是愛情,造成悲劇的都是無藥可醫的疾病。我想起我們的貓,兩三個月前帶她去看病時,獸醫說她的病治不好了,安樂死是最好的選擇。獸醫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是我很難接受。要放棄一隻貓都這麼難了,何況要放棄一個人?
俗語說:「好死不如歹活」,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可是生不如死的情形也是有的,《姊姊的守護者》裡病入膏肓的少女和《手札情緣》裡宛如行屍走肉的老婦最後都選擇一死了之,更知名的例子,得了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和拳擊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也都不願意苟延殘喘地活著。有了先進醫療和妥善照護的協助,全身癱瘓和嚴重失智的病人可以活很久,這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可是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法語片《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的主角是一名因為謀殺自己的兒子而入獄服刑十五年的女人,沒有人知道她行兇的動機,因為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過。出獄後她暫住她妹妹家,努力適應新生活。偶然間她妹妹看到一張陳舊的檢驗報告,抽絲剝繭,才知道死去的外甥身患絕症,原本是醫生的姊姊因為不忍心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稚子遭受無止境的病痛折磨而決定讓他一覺不醒。和《姊姊的守護者》裡堅持女兒無論如何都得活下去的媽媽比較,我覺得《我一直深愛著你》的媽媽比較勇敢比較無私,把孩子的感受擺在自己的感受之前考量,寧可獨自忍受一輩子的哀痛也不讓孩子無謂地多受一天苦,這才是真愛的表現。
安樂死是醫生會做的選擇,無關道德,純粹面對現實。當實習醫生的時候,我就和一個美女同學討論過得絕症時要怎麼辦。不要放棄希望是安慰病人的話,下場如何醫生自己最清楚。真到了藥石罔效時,我們不要坐以待斃,拖拖拉拉多活幾個月,被病魔折騰得不成人形,沒有意義。打不贏就瀟灑地先走一步,我們的計畫是這樣:入住五星級飯店,禁食灌腸,沐浴更衣,準備就緒後,躺在床上自行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然後安詳地死去。選擇在飯店裡了斷,一來不會受到打擾,二來隔天一定會被發現,非常理想。禁食灌腸很重要,不然穢物可能玷污遺體,死相就不美了。
生命無常,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所以我們要好好活著,盡情呼吸、盡情歡笑、盡情享受心臟跳動意識清明時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看著花開花落,明瞭生死消長的自然定律,死亡是必然的,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的,因此在曲終人散時,我們不怕。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大幅減輕人類在經歷生、老、病時的痛苦,可是對於死亡我們做得不多,依然採取守勢,古人似地惶恐消極。如果有一天活不下去的人都可以選擇如白雪公主或睡美人般地死去,累極了、睡著了、好舒服,沒有疼痛、沒有煎熬、沒有恐懼,那麼死亡或許就不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了。
推薦片單: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2009)
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2008)
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
手札情緣《The Notebook》(2004)
點燃生命之海《Mar adentro》(2004)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還好,我懶,小說越看越少,沒讀過原著的話,沒得比較,看電影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先入為主的想法或影像的干擾。看尼克凱薩維茲〈Nick Cassavetes〉導演的《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時,我哭了,我覺得電影很好看,人物很有說服力,當時我就想,幸虧我沒讀過小說。不過我知道很多讀過小說的人也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因為結局完全不同,認為電影比小說好的也大有人在。
電影裡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病懨懨的女兒告訴媽媽她就要死了,一直不肯放手的媽媽終於體認到女兒真的就要死了,媽媽泣不成聲,女兒將媽媽擁入懷裡,要她寬心。我覺得媽媽和女兒都很可憐,或許活著的人承受的哀痛會更沉重一些。在死神的面前我們都是輸家,除了接受我們還能怎麼樣?
同個導演幾年前拍過另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手札情緣》〈The Notebook〉,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比《姊姊的守護者》更催淚。《姊姊的守護者》描述的重點是親情,《手札情緣》闡述的是愛情,造成悲劇的都是無藥可醫的疾病。我想起我們的貓,兩三個月前帶她去看病時,獸醫說她的病治不好了,安樂死是最好的選擇。獸醫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是我很難接受。要放棄一隻貓都這麼難了,何況要放棄一個人?
俗語說:「好死不如歹活」,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可是生不如死的情形也是有的,《姊姊的守護者》裡病入膏肓的少女和《手札情緣》裡宛如行屍走肉的老婦最後都選擇一死了之,更知名的例子,得了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和拳擊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也都不願意苟延殘喘地活著。有了先進醫療和妥善照護的協助,全身癱瘓和嚴重失智的病人可以活很久,這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可是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法語片《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的主角是一名因為謀殺自己的兒子而入獄服刑十五年的女人,沒有人知道她行兇的動機,因為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過。出獄後她暫住她妹妹家,努力適應新生活。偶然間她妹妹看到一張陳舊的檢驗報告,抽絲剝繭,才知道死去的外甥身患絕症,原本是醫生的姊姊因為不忍心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稚子遭受無止境的病痛折磨而決定讓他一覺不醒。和《姊姊的守護者》裡堅持女兒無論如何都得活下去的媽媽比較,我覺得《我一直深愛著你》的媽媽比較勇敢比較無私,把孩子的感受擺在自己的感受之前考量,寧可獨自忍受一輩子的哀痛也不讓孩子無謂地多受一天苦,這才是真愛的表現。
安樂死是醫生會做的選擇,無關道德,純粹面對現實。當實習醫生的時候,我就和一個美女同學討論過得絕症時要怎麼辦。不要放棄希望是安慰病人的話,下場如何醫生自己最清楚。真到了藥石罔效時,我們不要坐以待斃,拖拖拉拉多活幾個月,被病魔折騰得不成人形,沒有意義。打不贏就瀟灑地先走一步,我們的計畫是這樣:入住五星級飯店,禁食灌腸,沐浴更衣,準備就緒後,躺在床上自行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然後安詳地死去。選擇在飯店裡了斷,一來不會受到打擾,二來隔天一定會被發現,非常理想。禁食灌腸很重要,不然穢物可能玷污遺體,死相就不美了。
生命無常,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所以我們要好好活著,盡情呼吸、盡情歡笑、盡情享受心臟跳動意識清明時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看著花開花落,明瞭生死消長的自然定律,死亡是必然的,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的,因此在曲終人散時,我們不怕。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大幅減輕人類在經歷生、老、病時的痛苦,可是對於死亡我們做得不多,依然採取守勢,古人似地惶恐消極。如果有一天活不下去的人都可以選擇如白雪公主或睡美人般地死去,累極了、睡著了、好舒服,沒有疼痛、沒有煎熬、沒有恐懼,那麼死亡或許就不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了。
推薦片單: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2009)
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2008)
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
手札情緣《The Notebook》(2004)
點燃生命之海《Mar adentro》(2004)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