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開窗或是一走出家門就會聞到一股甜美的芳香,剛開始搞不清楚是哪來的,仔細查看,才注意到鄰居的西洋接骨木〈學名:Sambucus nigra〉上開滿了白花。啊,這當然是接骨木的花香,這麼特殊的香味。拿這花去浸泡烹煮可以製成飲料,我是先喝過這種有接骨木花香的飲料,然後才看過花的。那棵接骨木立在那裡無數年了,想必年年開花,怎麼今年的香氣特別濃郁?
轉個彎進入花園又會聞到別的香味,茉莉的香味清新淡雅,讓我想到溫熱的茶水;玫瑰的香味華麗一點,讓我聯想到洗過澡的身體。不同品種的玫瑰有不同的味道,白玫瑰聞起來像黃瓜,紅玫瑰聞起來像蘋果,黃玫瑰聞起來像糕餅,粉紅玫瑰聞起來很女人、很重的脂粉味。都是好聞的味道,聞了會令人不由自主咧嘴傻笑的味道。
我是個很容易被香味誘惑的人,兩三次不小心錯愛了,都是因為被那幾人身上的味道迷住了。星移物換、事過境遷,迷戀過的人的姓名我往往會忘記,甚至連相貌也想不起來了,可是偶爾在擦身而過的人群中聞到一股似曾相識的香味,一瞬間,那人的聲音在耳邊迴盪、那人的眉眼笑容浮現眼前,心潮澎湃、淚眼婆娑地,我總忍不住要回頭張望。……
- Jul 04 Fri 2014 22:38
夏日花香
- Jul 03 Thu 2014 21:35
到鄉下看戲 ~ Wira-spelen
上星期五去郊外看野台戲,一齣劇情類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鄉土音樂劇,滿有趣的,寫實的鄉村場景看起來就像瑞典名畫家佐恩〈Anders Zorn〉的畫。可惜晚上氣溫低,坐在戶外不是很舒服,又有蚊子,我的頭頂被叮了,腫了一個大包,稍微破壞了一些看戲的樂趣。
演出的場地Wira bruk是一座景色如畫的歷史古蹟,位於斯德哥爾摩東北方,距離約五十公里處。從十七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中葉,這裡是瑞典最重要的兵工廠之一,鑄造刀劍的地方。進入二十世紀後,打鐵業逐漸沒落,Wira bruk也荒廢了,一直到1970年才又重新修復保存,成為藝術作坊和觀光景點。每年夏天仲夏節過後這裡都會舉行一個星期的音樂戲劇表演,稱為Wira-spelen,就是我們去看的這個,據說每年的戲目都不太一樣。
Wira bruk
http://www.wirabruk.se/
檢視較大的地圖
- Jul 02 Wed 2014 23:23
我喜歡的瑞典語歌 - Händerna mot himlen
今年的《歡唱斯堪森》〈Allsång på Skansen〉節目換了主持人,連續主持三年的孟斯‧瑟勒美勒夫〈Måns Zelmerlöw〉不想幹了,瑞典公視SVT找來了同樣是流行歌手出身的佩特拉‧馬克倫德〈Petra Marklund〉接棒。 佩特拉是這個長青歌唱節目的第五位主持人,也是第一個女性主持人。
斯堪森是一處戶外民俗博物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動物園島上,1891年成立,是斯德哥爾摩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從1935年開始,每年夏天斯堪森都會舉行合唱音樂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台上的主持人帶領台下的觀眾盡情歡唱。1979年SVT首次實況轉播《歡唱斯堪森》,從此放送這個節目就成了SVT每年夏天的傳統。合唱節目一開始只有老人喜歡,1994年知名歌手拉瑟‧貝里侯根〈Lasse Berghagen〉接掌主持工作後成功地將節目年輕化,收視率大漲,《歡唱斯堪森》才一舉成為SVT的招牌節目。拉瑟創作的名曲《我心中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i mitt hjärta〉順理成章地成了該節目的主題曲,沿用至今。
拉瑟主持了十個夏天的《歡唱斯堪森》,2004年主持人換成喜劇演員安德斯‧倫定〈Anders Lundin〉,2011年換成青春歌手孟斯,今年換成佩特拉。上個星期二佩特拉首次登場,我覺得她表現得還不錯,四平八穩的,雖然不如孟斯出色,不過她畢竟是主持界的新兵,需要多一點磨練。
佩特拉今年29歲,14歲時出道,推出第一首單曲,16歲發行第一張專輯,有一段時期以September為藝名行走江湖,專攻英語舞曲。2010年參加TV4的綜藝節目《好多了》〈Så mycket bättre〉的演出,翻唱同台其他藝人的歌曲大受好評〈尤其是那首嘻哈曲風的《Mikrofonkåt》〉,知名度大增,一夕爆紅。2012年推出首張瑞典語專輯《Inferno》,單曲《向天高舉的手》〈Händerna mot himlen〉賣到三白金,是肯特樂團的主唱尤阿金‧貝里〈Joakim Berg〉的作品。
Petra Marklund - Händerna mot himlen
Tror du att du och jag kommer att ses igen?
Tror du att du och jag har en framtid tillsammans?
Tror du att du och jag kommer att leva länge än?
Det tror inte jag.
你認為你和我會重聚嗎?
你認為你和我有未來嗎?
你認為你和我會長命百歲嗎?
我不這麼認為
Tror du att du och jag kommer att minnas den här kvällen?
Tror du att du och jag kommer att drömma oss tillbaka?
Tror du att vi kommer leva lyckliga i alla våra dar'?
Även om vi aldrig mer ses.
你認為你和我會記得這個夜晚嗎?
你認為你和我會希望回到過去嗎?
你認為我們每一天都會很幸福嗎?
即使我們再也不會見面了
Händerna upp i luften.
Pannan mot baren, nu spränger vi taket,
hamnar i himlen, där änglarna gråter.
Stan är vaken, allt är förlåtet älskling!
Händerna upp i luften.
Vi ska bli fulla, livet är meningslöst.
Vem bryr sig?
Natten är vacker, du är som natten.
Och jag är en vinnare igen.
高舉雙手
暢快痛飲,我們炸開屋頂
飛到天上,天使在那哭泣
天亮了,親愛的,一切都可原諒。
高舉雙手
我們要喝醉,生命沒有意義
誰在乎呢?
夜色很美,你就像夜晚
而我再次成了贏家。
Tror du att du och jag kommer att vinna det här racet?
Tror du att du och jag har en chans mot alla andra?
Jag önskar att jag kunde gå på någonting mer än bara känslan
av att allt redan är försent.
你認為你和我會在這場比賽上獲勝嗎?
你認為你和我有機會超越一切嗎?
我希望我能更有信心
而不是覺得一切都太遲了
Händerna upp i luften.
Pannan mot baren, nu spränger vi taket,
hamnar i himlen, där änglarna gråter.
Stan är vaken, allt är förlåtet älskling!
Händerna upp i luften.
Vi ska bli fulla, livet är meningslöst.
Vem bryr sig?
Natten är vacker, du är som natten.
Och jag är en vinnare igen.
高舉雙手
暢快痛飲,我們炸開屋頂
飛到天上,天使在那哭泣
天亮了,親愛的,一切都可原諒。
高舉雙手
我們要喝醉,生命沒有意義
誰在乎呢?
夜色很美,你就像夜晚
而我再次成了贏家。
Igen
Igen
再一次
再一次
- Jun 25 Wed 2014 22:44
倫敦記行 @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維多利亞皇宮劇院不如女王陛下劇院富麗堂皇,用來演勞工階級奮鬥抗爭故事也算相得益彰。維多利亞街一帶正在進行都市重建工程,因此劇院周圍看起來有點混亂。
《Billy Elliot》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每次看都要掉眼淚。早就想看音樂劇版的《Billy Elliot》了,可是三次去紐約都沒有逮到機會。也還好沒在紐約看,我在紐約看過三齣音樂劇,因為時差,每次都看到睡著。上劇院之前我聽過《Billy Elliot》音樂劇的錄音,覺得音樂不怎麼樣,沒有特別動人的歌曲〈Elton John作曲的耶!〉,我想音樂劇一定不如電影好看。結果,我發現我錯了。坐在劇院裡看表演的時候我被打動了好幾次,又哭又笑的,很入戲。
演Billy的13歲男孩〈倫敦有四個男孩輪流演出,我們碰到的是Redmand Rance〉長得可愛又有才能,戲演得好、舞跳得棒。當他演Billy第一次成功做出芭蕾舞旋轉動作時,台下掌聲如雷,他的臉上也自然地呈現出一副不可思議的歡喜表情,這真的很厲害。厲害的不是他會跳舞,而是在舞台上連續演了三年的Billy後,依然可以生動地表現出第一次旋轉成功時的驚喜模樣,實在了不起。芭蕾舞老師和Billy的爸爸也演得很出色,他們三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情感的交流是這齣戲最感人的部分。音樂劇的導演和電影的導演是同一人,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關連,但有些段落的舞台表現方式是和電影截然不同的,令人耳目一新。
「Stay true to yourself」是小比利成功的因素,我很佩服他的勇氣,如果十幾歲的我也能那麼勇敢就好了。遇到有慧眼的師長以及擁有肯接納支持的家人也很重要,比利的父親對他的愛,那麼無私的愛,是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後記:從倫敦回來後又看了一次電影《Billy Elliot》,哭了兩次。看到最後成年Billy擔綱跳《天鵝湖》的劇院,Theatre Royal Haymarket,赫然發現那就是在專演《歌劇魅影》的女王陛下劇院對面的那一間。
後記:《Billy Elliot》的導演是Stephen Daldry,他2008年的作品《The Reader》也很好看。
- Jun 24 Tue 2014 17:39
巴西
看著電視上精彩的世足賽,我想著: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除了接收來自巴西的實況視訊以外,我和巴西還有甚麼關連?我沒去過巴西,整個南美洲我都沒涉足過,曾經和一個巴西人上過床,不過他住在德國,而且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舉目四望,啊,有了!書架上有幾本巴西作家保羅·科爾賀的書,他的《鍊金術士》對我有過深遠的影響。冰箱裡有一包來自巴西的牛肉,很好吃,雖然很不環保。地板上有一雙巴西國旗圖案的拖鞋,前幾天買旅行箱送的,旅行箱也是黃綠藍的巴西色彩組合,Samsonite的巴西世足賽紀念款。……還有嗎?其他和巴西有關的東西?我的iPad裡有一首巴西歌《Ai se eu te pego!》,前兩年很紅的。……嗯,大概就這樣了。
你呢?你的房間裡有甚麼和巴西扯得上關係的東西?
Michel Teló - Ai Se Eu Te Pego
http://youtu.be/hcm55lU9knw
檢視較大的地圖
- Jun 24 Tue 2014 17:33
年記事
甚麼時候開始我習慣用「年」來記事了?美麗能幹的大學班花同學來斯德哥爾摩玩是去年的事,徹底埋葬一段糾纏十幾年的苦戀是兩年前的事,強迫自己去卡羅琳醫學院進修是三年前的事,四年前好像甚麼事都沒有發生〈太無聊了,所以才會興起回醫院工作的念頭吧?〉,五年前我姐姐和姐夫來看我,六年前在大學的翻譯系念書,……。偶爾去旅行,花很多時間洗衣煮飯打掃看電視,日子平平淡淡地過,四季反覆輪迴。不出門的話,還真的有「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感覺。有時候我覺得我是少思少事的古墓派傳人,有時候又覺得我只是醉生夢死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也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時候,想做點甚麼事,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卻又不知如何著手。而一年一年也就這樣唰唰地風捲書頁似地過了。
- Jun 19 Thu 2014 18:40
倫敦記行 @ Her Majesty's Theatre
我喜歡音樂劇,到了倫敦當然不會錯過看音樂劇的機會。為了確保有不錯的座位,能看得清楚演員臉上表情的座位,戲票幾個月前就買了。舞台前方中央的位置最讚,戲院不大的話,二樓前排的位置也不錯。座位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看演唱會或戲劇表演,連舞台都看不清楚的座位最好不要買。看不到演出者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光只是坐在那裡聽歌聽戲有甚麼意思?我有過一次那樣的經驗,大約二十年前在台灣的時候,和大學同學去看Phil Collins的演唱會,票是訂報送的,位置很爛,邊邊角角的,那時又沒有高掛在場邊的大螢幕,我連Phil Collins的身影都沒有看到幾眼,非常掃興。後來我是寧缺勿濫,無論是多吸引人的表演,買不到好座位的話,我就不看了。
星期五晚上去女王陛下劇院看《歌劇魅影》,這間1897年落成的劇院很漂亮,看起來很氣派。《歌劇魅影》是我最早接觸的音樂劇之一,高中的時候同學介紹的,當時我們聽的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精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歌劇魅影》裡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和《All I Ask of You》這兩首歌。之後也買了音樂劇的完整錄音CD,反覆聽了好幾遍,喜歡的還是只有那兩首歌,部分歌曲我聽不太下去,想不通為何這齣音樂劇會如此受歡迎。一直到2004年看了電影版的《歌劇魅影》,畫面和歌曲融合了,我才真正體會到每首歌的好處。
《歌劇魅影》從1986年首演開始持續在女王陛下劇院演了快三十個年頭,我也聽了二十幾年的錄音,看過幾個電影和演唱會的版本。或許是因為電影版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等到實地親臨現場觀賞原汁原味的音樂劇時,我沒有太震撼的感覺。我偷偷地在比較,覺得水晶吊燈不夠大不夠炫目,覺得克莉絲汀不夠清純柔美……。然而,不管怎麼說,這還是很好看的一齣戲,製作精良,音樂更是沒得比的。最喜歡第二幕開場的化裝舞會〈Masquerade〉那一段歌舞演出,眾演員跳群舞很可愛,讓我突然很想二月去威尼斯參加嘉年華會。
《歌劇魅影》是個純愛的故事,魅影應該還是處男吧,克莉絲汀大概是他的初戀,明知那女人心有所屬,卻還要那麼癡情、那麼執著、那麼瘋狂不顧一切地去愛,愛得死去活來遍體鱗傷,依然執迷不悟,也只有沒什麼戀愛經驗的人才會那麼傻吧。
戲院
舞台
海報
Her Majesty's Theatre
http://www.reallyusefultheatres.co.uk/our-theatres/her-majestys?utm_source=hermajestys.co.uk
- Jun 18 Wed 2014 22:01
倫敦記行 @ Proud Cabaret Camden
昨天晚上就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畏寒、咳嗽、倦怠,今晨醒來也不見好轉。原本打算利用早上的時間去逛離旅館不遠的Musée Gustave Moreau,最後也沒去成。
中午離開旅館,搭計程車到巴黎北站坐火車。歐洲之星登車處邊檢嚴密不輸機場,不像從斯德哥爾摩到赫爾辛基的碼頭登船處那麼輕鬆自在。火車上的大型行李架不夠多,太晚上車的話可能會找不到地方放行李。
在歐洲之星上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毛衣圍巾都用上了,想睡一下卻睡不著,頭有點痛,全身肌肉都有點痠痛。喝了一小瓶水,去上了一次廁所,走路時覺得頭重腳輕的。
下午兩點多到達倫敦,在聖潘克拉斯車站買了七天份的旅遊卡〈7-day Travelcard〉。英國國鐵賣的旅遊卡磁卡使用起來不如倫敦交通局發行的Oyster card方便,可是國鐵有提供許多觀光景點買一送一的優惠〈2FOR1 Offers〉,兩人同行可以省很多錢,為了這個我不得不買國鐵的Travelcard。
從國王十字站坐地鐵北線到銀行站,然後換乘碼頭區輕鐵往東到黑牆站,下車後南行約500公尺就到了Radisson Blu Edwardian New Providence Wharf Hotel。這一路坐車加步行的時間約為40分鐘,從這裡到倫敦市區需要的交通時間就是這麼長。這間旅館與O2 Arena隔泰晤士河相望,看起來摩登新穎,房間設備也很好,可惜就是離市中心遠了點。
晚上已經安排好了吃飯看秀的節目,錢都付了,不去不行。我只能利用出門前這一個半小時努力休息。喝了兩杯水,上床躺下,身上蓋了棉被和毛毯,我設法讓自己出汗。汗法對祛除表邪很有效,我在學校學過也親身試驗過。學瑞典語時有個伊拉克醫生跟我說,依據他們的民俗療法,感冒了就去打球,打完了感冒也好了。那也是汗法,放諸四海而皆準。
流了汗,身體熱烘烘黏答答的,我去漂亮的浴室裡沖了個熱水澡,感覺舒服了一些,然後換上乾淨的衣服,就隨吳偉出門了。秀場位於Camden,離市中心不遠,約在查令十字以北四公里處,地址是馬廄市場裡的馬醫院,很奇特的地方,看起來像馬戲團的場地。先吃飯,三道菜的晚餐,看起來很可口,可惜因為鼻塞我食不知味,服務員清一色是身著兔女郎性感內衣的妙齡女子,巧笑倩兮,扭腰擺臀的,看起來也很可口。飯後的表演是卡巴萊〈Cabaret〉,一名濃妝艷抹Joker裝扮的男子負責插科打諢開黃腔唱歪歌,中間穿插數名身懷絕技的艷女大跳脫衣舞,脫到幾近全裸,只有三點以亮片遮掩,滿有趣的。在場的觀眾女人比男人多,不知道為甚麼。
Travelcard
房間
旅館大廳一隅
O2 Arena
Stables Market
Proud Camden
A. Radisson Blu Edwardian New Providence Wharf Hotel
http://www.radissonblu-edwardian.com/london-hotel-gb-e14-9pj/gbcanary/home
B. Proud Camden
http://www.proudcamden.com/
- Jun 13 Fri 2014 22:10
Guilty pleasure ~
看完了一份報紙,不知不覺中也幾乎吃完了一盤派。……這樣下去,我很可能會變成一個臉圓腰粗的歐吉桑呢,有點擔心。
之前做的夾餡圓麵包都有點失敗,餡料包得多會爆漿,包得少又不夠味,那種皮薄餡多的美味麵包我做不出來。後來想想,可以用做肉桂卷的方式做麵包啊,餡料一層層地裹在麵皮中,分配均勻,吃的時候就每一口都嚐得到餡料的滋味了!翻了一下食譜,發現果然不只有肉桂餡的做法,果醬餡、杏仁糊餡都有,麵包的樣式也有好幾種。冰箱冷凍庫裡有上次沒用完的椰子葡萄乾奶酥餡,所以我就動手做了椰子奶酥麵包,多餘的麵糰做成肉桂卷。做法大約是這樣:麵糰發酵好後桿成四方形麵皮,把餡料塗在麵皮上,再把麵皮捲成長條,然後像切壽司般地切塊,麵糰塊切面朝上擺在烤盤上,再發酵一下,最後塗蛋汁,進烤箱烘烤個幾分鐘就好了〈詳細材料重量和烘烤溫度時間等請自行參考食譜〉。做法簡單,風味又好,你也可以試試看!
- Jun 13 Fri 2014 00:13
地球村
斯德哥爾摩省裡,非瑞典國產的居民佔了22.6%,也就是說,每五個斯德哥爾摩人裡就有一個是外國出生的移民。移民總數接近50萬,來自193個國家和地區,依據國家排行,芬蘭來的最多,有五萬多人,伊拉克第二,四萬人,波蘭第三,約三萬人,其次是伊朗、土耳其、智利、敘利亞、德國、中國和索馬利亞。看得出來這裡中東人很多,移民離鄉背井的原因多是因為戰亂吧。定居斯德哥爾摩的中國人有11183個,台灣人508個,我是其中之一,很高興他們統計時沒有把台灣併入中國。
資料來源:Dagens Nyheter, 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