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吸引遊客的,不只是細緻的沙灘、溫暖的海水、美味的食物和廉價的消費,對於許多西方男人來說,柔情似水的泰女更是讓他們流連忘返的主要原因。在泰國,只要是有觀光客的地方,就隨處可見白人叔叔與泰國妹妹的雙人組合。歐吉桑的年齡通常在四五十歲以上,身旁嬌小黝黑的泰國女郎大部分看起來像是剛成年。妹妹們陪玩、陪吃、陪睡,擦汗遞水、親吻摟抱,把高矮胖瘦的各族鬼佬們擺佈得服服貼貼。一兩個星期的泰國之旅,在妹妹們的鮮嫩胴體與可愛笑顏中,歐吉桑們重新尋回了生命的春天。分離之際,妹妹們還會滿面哀傷地把臉頰貼在歐吉桑們的胸膛上,纏綿悱惻、難分難捨,一瞬間將妓女與嫖客的關係昇華為純情至愛,連不相干的旁人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與泰國寶貝朝夕相處了一段時間的西洋男人不被感動得暗自垂淚才怪。
我認為賣淫和嫖妓是供需問題,只要有人願意賣、有人願意買,銀貨兩訖、各得所需,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白種男人在他們的國家從不嫖妓或是偷偷摸摸地嫖,可是來到泰國以後卻能臉不紅氣不喘地摟著妓女逛大街?就像前天晚上我們去劇院看反串秀,節目進行中,台下觀眾的照相機竟然閃爍不停,嚴重破壞演出的氣氛。來自歐美國家的白人男女也一樣拿著相機、攝影機拍個不停,儘管這樣的行為在他們的國家是絕對違法的。是不是因為在泰國嫖妓的人很多,所以我們就不需要為嫖妓感到難為情?是不是因為在泰國沒有人嚴格執行保護著作權的法令,所以我們就可以拿著相機拍下整個表演過程?是不是人性本賤,只要我們不是待在所謂的「先進國家」,我們就可以不顧道德法律,為所欲為?
我跟悟維說,還好我看起來不像泰國人,不然我可能也會被當成陪老外遊山玩水的娼妓。悟維說,不必擔心,我太肥太老還戴眼鏡,沒有人會當我是娼妓的。
- Dec 13 Wed 2006 21:17
泰國之旅 - 伴遊篇
- Dec 10 Sun 2006 18:24
泰國之旅 - 陽光篇

泰國的沙灘對西洋人有致命的吸引力,所以如悟維和瑪莉所願,兩個星期的泰國假期裡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我們將在普吉島度過。
我們住的旅館叫做Safari Beach Hotel,位於熱鬧繁華的帕通海岸路的中點,過一條小馬路就是舉世聞名的帕通海灘〈Patong Beach〉。悟維和瑪莉天天到海灘報到,樂不思蜀,三四天下來,二人全身皮膚已呈紅褐色。海灘上像他們一樣蹧蹋自己皮膚的白人比比皆是,難怪罹患皮膚癌的白人越來越多。
來到普吉島的第二天早上我也禁不住陽光和海水的誘惑在帕通海灘嬉戲了幾個小時。這是我第一次下海,在台灣住了幾十年,我只去過兩三次海水浴場,可是從不曾換上泳衣下水,因為我不會游泳。放鬆身體漂浮在海水裡的感覺很好,我體內的海洋基因開始作用,隨波逐流,彷彿幻化為人魚。

瑪莉有叮嚀我要記得擦防曬乳液,可是我想只曬兩三個小時的太陽應該不會有曬傷的問題。我低估了海邊陽光的熱力,太陽還沒升到中天,我原本如同山竹果肉般粉白的前胸後背就已經被烤成火龍果皮般殷紅一片。下午淋浴的時候,臉部、肩膀、胸部、膝蓋等處傳來的強烈刺痛感讓我慘叫連連。接下來幾天我就不肯再下水了,甚至白天的時候都不太敢出門。我知道要傷害皮膚很容易,可是要讓皮膚恢復舊觀有時候卻是很花錢花時間的。
在往披披島〈Ko Phi Phi〉的快艇上,坐在瑪莉對面的韓國女子怕日曬,一路用浴巾把頭臉裹住。瑪莉說,那女人膚色慘白宛若屍體,看起來真噁心。我告訴瑪莉,東方女子以膚色晶瑩白皙為美,不像她們西洋番女喜歡把自己搞得像經過煙燻火燎、好像不怕斑點皺紋會長得滿身滿臉。

- Dec 08 Fri 2006 16:26
泰國之旅 - 小費篇
旅遊書上清楚寫著,在泰國並不需要給小費,如果要給,給個十到五十銖就夠了。我告訴同行的悟維和瑪莉這個規矩,可是他們就是要堅持瑞典習慣,不管到哪裡都要給小費,即使大部分的餐廳和酒吧都已經自行加上百分之十的服務費了。只給五十銖還不行,因為五十泰銖換算成瑞典克朗只得十元,太少了,給個一百銖他們才會覺得心安理得。
因為小費問題我與他們倆起了幾次爭執,他們認為我小氣、錙銖必較,他們說泰國人收入這麼少,多給個五十、一百銖也不算什麼。我說,他們要這麼想的話,何不到街頭發錢給貧窮的泰國人?以後購物也無須講價了,可憐的泰國人開價多少他們就付多少好了。
有時候我真的很受不了瑞典人的慈悲〈或者該說是天真〉。就像兩三個月前瑞典新聞媒體報導的一則「醜聞」,瑞典記者發現幾個在哥德堡港組裝碼頭貨櫃吊機的中國技工只得時薪十克朗,哥德堡港務局似乎有剝削外籍勞工的嫌疑。事實上那幾個工人並不是哥德堡港務局聘請的,港務局從上海訂購了貨櫃吊機,中國公司負責組裝,技術人員是中國公司派來的,他們領的是中國薪水。很多瑞典人知道了這則新聞後認為中國勞工來瑞典工作就得領瑞典薪水,一個小時多給他們一百克朗也不為過。我聽了覺得很訝異,我不知道這些瑞典人是天真善良還是頑固愚昧。為什麼瑞典公司要向中國公司買東西?因為中國製造的東西便宜。為什麼中國的東西便宜?因為中國工人領的不是瑞典薪水。一廂情願地拿瑞典標準來衡量世界其實是一種無知和鄉愿吧?而這種瑞典式的公平和慷慨是不是長期接受社會主義政府照顧下的人民所培養出來的一種獨特的、齊頭式的人道主義精神?
或許是因為瑞典人特別大方、小費給得多,曼谷和普吉島的很多商家都會說點瑞典話。想想看,瑞典人口只有九百萬,瑞典語是個小眾語言,泰國小販會說瑞典話是不是很奇異的事?顯然赴泰旅遊的瑞典觀光客很多,而且他們都是泰國人眼中的肥羊顧客。和悟維、瑪莉一起走進購物街,泰國商人對西洋人的態度熱絡多了。東亞人太精明了,不是好客人。
- Dec 01 Fri 2006 21:56
郵件還沒來
因為即將出國度假,我打算買一部硬碟攝影機帶著去拍風景。我比較了瑞典與其他歐盟國家的硬碟攝影機售價,最後發現台灣的水貨價格最便宜。我拜託我弟弟幫我購買然後用UPS、FedEx或是DHL快遞過來。好心的弟弟幫我買了攝影機和其他我沒有拜託他買的零食雜物裝了滿滿一箱,星期一去郵局用EMS快遞寄給我。我聽到是EMS有點緊張,因為EMS不如UPS或是DHL快速,而且瑞典的郵差週末不工作,如果我沒有在星期五收到取件通知的話,我就無法在星期日出國前領到郵包。
弟弟給了我郵件編號,我一整個星期密切追蹤。星期一地方郵局收件,星期二交由國際快捷股處理,星期三中午包裹離境,看到這裡我的心已經冷了一半,要在星期五得到瑞典郵局取件通知的機會渺茫。包裹在星期四晚上到達斯德哥爾摩機場海關,星期五凌晨時分送往郵件分送處。星期五一大早我打電話到瑞典郵政總局查詢,接電話的小姐說,我有可能會在今天收到取件通知,可是她不能保證。
郵差剛剛來過了,我沒有收到取件通知。我非常失望,甚至生我弟弟的氣,早就跟他說過要用UPS、FedEx或是DHL寄送,並且一再強調包裹一定要在星期五之前送達,可是他就是要貪圖方便,送到郵局去可以少走幾步路。我三四年才拜託他幫我一次忙,結果他就是要把事情處理得如此不漂亮。
生氣、失望讓我的心情很不好。因為離群索居,我很少生氣;因為無求於人,我幾乎忘了失望的滋味。所以選擇平淡的生活,就是為了要保持心靈的平靜。生別人的氣讓我自己覺得很不舒服,因此我不要生氣、不要失望。我想到弟弟特別去新東陽買我愛吃的零嘴的好意,我想到不帶攝影機出國也是少了一個累贅,我想這都是老天的安排,不需要責怪任何人。想開了,心情豁然開朗,呼吸也順暢了。我要寫封伊媚兒給我弟弟,告訴他,雖然我還沒有收到包裹,可是我感謝他的幫忙,晚一點收到也好,剛好可以當成耶誕禮物。
- Nov 28 Tue 2006 18:21
沒有拾荒者的國家
在瑞典唯一可撿的、可以換錢的垃圾是鋁罐,來源可能只有公共垃圾桶。進入垃圾場的垃圾就不能撿了,大多數垃圾場門禁森嚴,民眾可以進去丟棄分類好的垃圾〈通常是體積大的垃圾,一般垃圾車不收的〉,可是不能帶走別人的垃圾。從瑞典人的垃圾裡,我們不難看出瑞典是個富裕的國家。很多被拋棄的家具和電器都沒有損壞,有些看起來還很新,丟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我看了只是覺得浪費。
去年悟維和瑪莉賣房子的時候也是丟了一卡車的東西,其中我很想留下來的有幾幅油畫、幾箱書和一個有兩三百年歷史的櫥櫃。雖然那些畫我不是很喜歡,那些書我也不會去讀,那個櫥櫃根本不堪使用,可是我認為書和畫怎麼說都不該淪落到垃圾堆裡,而老櫥櫃是幾代人用過的古董,丟了多可惜。可是因為自己用不到,留著也只是留著,新家儲藏室不大,遲早還是得割捨,所以我就沒有強留。
幾個月前瑪莉的父親過世,老先生的公寓裡也是雜物一堆。子女們各自拿了幾樣想要的東西以後,剩下的可以賣的賣了,不能賣的請慈善機構來運走。瑞典賣二手貨的慈善機構很挑的,樣式普通的桌子椅子櫥櫃檯燈免費送他們還不要。最後那些乏人問津的東西還是被運往垃圾場,途中我搶救下來一套1927年版的安徒生童話集和一隻麥桿紮的耶誕山羊。
瑪莉住了一年公寓以後覺得還是住獨門獨院的房子比較舒服,因此決定賣了公寓。為了賣個好價錢,廚房重新整修,櫥櫃、冰箱、電爐、抽油煙機全部換新。被換下來的廚具和電器當然也是進入了垃圾場。
幫忙丟垃圾的時候,我跟悟維說:「你們這麼浪費會有報應的,下輩子你們可能會出生在非洲。」
- Nov 25 Sat 2006 02:42
H&M 2006年內衣廣告

對於不少寵愛自己的女人或是寵愛自己女人的男人來說,耶誕節時買一套美麗性感的內衣犒賞自己或是慰勞另一半一年來的辛勞顯然是必要的,不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服飾品牌選在十二月裡大做內衣廣告?
在偃旗息鼓兩年後,H&M年度內衣廣告重回戰場。根據H&M的說法,當初所以停止製作年度內衣廣告,主要原因是模特兒太搶鋒頭,媒體的注意力都擺在模特兒身上,至於她身上穿的是什麼,who cares?H&M喜歡用名模,例如Claudia Schiffer、Naomi Campbell,或明星,例如Kylie Minogue、Bridget Fonda,來促銷耶誕內衣,有了這群艷光四射的名女人加持,H&M的年度內衣宣傳活動一向未演先轟動,然而巨星光芒有時太過耀眼,反而模糊了宣傳焦點。H&M不做內衣廣告的這兩年裡,別的品牌仿效其宣傳方式,在嚴冬裡祭出火辣艷女內衣秀,反應良好,銷售業績一路長紅。眼見內衣市場被其他品牌蠶食鯨吞,H&M了解到光靠自身品牌形象無法突圍,因此決定捲土重來,再度打出無堅不摧的超級美女牌,期望奪回耶誕內衣市場的大好江山。
樹大招風,H&M的年度內衣廣告總是要遭受一些衛道人士、女權主義者的批判。說到這裡,我要澄清一個台灣人常有的關於瑞典或是其他北歐國家的錯誤認知,聽好了,北歐早已沒有什麼色情產業,北歐人衡量色情的尺度也不見得比台灣人開放。雖然只要合情合理,一般瑞典電視節目裡可以出現三點全露的裸體鏡頭,可是故意在鏡頭前袒胸露乳、淫言穢語的話,還是會引起民眾非議。為了避免受到太多指責,今年H&M請來芳齡42歲的法國女演員Emmanuelle Béart擔任內衣廣告模特兒,廣告場景設定在一間普通的公寓裡,宣傳方式將低調地以夜間時段的電視廣告為主,而不打算如往年般攻佔大街小巷的平面廣告看板。
我很喜歡Emmanuelle Béart,我覺得她不僅性感美麗,還有一種高雅神祕的氣質。廣告影片中,貝雅小姐身著一件和服式白底黑邊絲質短睡袍半躺在沙發上看書,窗外下著雪,十二月的巴黎看起來灰灰的。大約是情人該回家的時刻,她起身熄滅客廳的燈,往臥室姍姍走去,在走廊上照照鏡子、覷覷窗外,時不時展露一抹迷人的微笑,半途睡袍滑落下來,露出底下一套黑底白花的內衣。貝雅小姐進了臥室,側躺在床上,一隻灰貓跳上她的床,貓樣的女人用微笑和眼神在召喚著我們〈還是在召喚她的情人?〉,風情萬種。色情嗎?我不覺得。很性感是真的。
相關閱讀:
H&M年度內衣廣告
Karl Lagerfeld for H&M
圖片來源:www.hm.com
- Nov 23 Thu 2006 17:43
Lord of War (2005)
一定是因為我是水瓶座的關係,我對強勢威權一向反感。解嚴前的台灣政府,專制的中國政府,蠻橫的美國政府,是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批判對象。《Lord Of War》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藉由一個軍火販子來揭發世界強權黑暗面的電影,我很喜歡。
Nicholas Cage扮演一個國際級的軍火商,依一般的道德標準而言,這種人怎麼說都不能算是好人,可是看完電影以後你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壞人,他只是一個能幹的商人,因為有市場、利潤又好,在商言商,為何不做?在電影裡他找了很多理由來說服別人他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傷天害理,例如他跟他的妻子說:「賣武器給這些人是為了讓他們有能力保護自己。」聽起來很熟悉,這不是美國政府賣武器給台灣時的一貫說詞嗎?想起不久前看到的新聞,「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說出重話,敦促立法院今年秋天通過軍購案」,如果你覺得一個普通的軍火商人是壞人的話,那美國政府絕對比他邪惡一百倍。
你知道嗎?那些口口聲聲誓言捍衛世界和平的人,卻也是最能在戰亂烽火中牟利的人。他們在公開場合正義凜然地要求交戰雙方停火,私底下卻經由正式與非正式的管道販售武器給雙方,火上加油。電影結束前,軍火商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生存的秘密就是千萬不要捲入戰事,然後他就拿著手提箱走了〈繼續去賣他的武器〉,此時字幕打出: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責任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俄國、法國和中國,正是全球五個最大的武器輸出國。很諷刺,也很令人心寒。
- Nov 11 Sat 2006 02:19
Bonde söker fru
最近在瑞典的四號電視台〈TV4〉播放的一個真人秀節目出人意料之外地受歡迎,節目名稱是《農夫找老婆》〈Bonde söker fru〉。春天的時候,製作單位找了八個散居瑞典各地從事農牧業的單身男子,為他們製作個人專訪在電視上播出,同時歡迎有興趣當農夫老婆的女性去函應徵。秋天節目正式播出時,半數的害羞農人牧民已經打了退堂鼓,最後只剩四個英雄好漢願意在農忙之暇配合演出、赤裸裸地在電視上公開自己的尋愛選親過程。

據說每五個瑞典女人之中就有一個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觀眾,那些經過化妝品、健身房和整形手術加工製造出來的俊男美女佔據螢光幕已久,令人厭煩,現在觀眾渴望在電視上看到的是自然真實的人類。高收視率造就四個一夕爆紅的平凡農夫,最近發行的八卦雜誌每期都有他們的新聞,人氣魅力直逼當紅偶像。我看過這個節目一兩次,我覺得這批瑞典農民善良木訥、貌不驚人,真正驚人的是那群擠破頭想當農夫老婆的女人,天啊,不知道製作單位去哪裡找來這麼多沒有姿色的女人,真是慘不忍睹。我懷疑這個節目之所以受歡迎並不是因為農夫很可愛,而是因為瑞典女人喜歡在電視上看到比自己醜的女人,這樣的節目真的不多啊。
瑞典不是一向以盛產金髮美人聞名於世嗎?在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等大城市的街道上的確不難發現美人的蹤影,可是居住在大城市裡的瑞典人只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大多數的瑞典人其實是住在小鎮村落裡的「鄉下人」,會不會瑞典的鄉下女人真的就都是長那個樣子?缺乏保養、不擅妝扮,三十幾歲的女人已顯老態,夠真,可惜不美。
我對《Big Brother》、《Paradise Hotel》之類的性愛真人秀節目沒有好感,因為參加者有胸無腦、醉生夢死,蠻喜歡求職類的《The Apprentice》和《Project Runway》,因為參加者都有兩把刷子,改造類的《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也很有意思。相親類節目我很少看,因為我認為鏡頭前的男歡女愛難免虛假,而且儘管每個相親節目最後都會產生一對「佳偶」,可是當節目結束了、「佳偶」領到了錢,往往他們在鏡頭前許下的山盟海誓也立刻土崩瓦解。真戲假做,自欺欺人,沒有什麼好看的。
相關閱讀:
真人秀 ~ Reality TV
- Nov 02 Thu 2006 20:42
雪與火

斯德哥爾摩地區降下了今年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雪,風雪氣勢洶洶,鋪天蓋地而來,大眾運輸系統除了地鐵以外全部停駛,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眼睛幾乎無法睜開。
都下雪了,氣溫降到零度以下,這樣還算秋天嗎?其實就算沒有下雪,氣溫維持在五六度,我還是認為瑞典的冬天已經來臨了,道理很簡單,就是覺得冷。這樣的寒意會持續到明年的四月左右吧,所以對我來說,瑞典的冬天大約有半年這麼長。難熬的冬天。
在台灣的時候我蠻喜歡冬天的,儘管台灣北部冬季的濕冷感覺並不好受,可是比起夏天的熱氣蒸騰,我比較能夠接受冬天。耶誕節和農曆新年都在冬天,那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兩個節日,耶誕節的時候可以收寄耶誕卡,春節時可以做的事更多。我最難忘的是過年期間祀神祭祖燒金時生起的那一盆火,冬夜裡的火光,感覺非常溫暖。所以喜歡冬天,或許是因為在冷空氣中特別容易感受到暖意,一張耶誕卡的溫度,一盆紙錢火的溫度,傳送的是友情和親情的熱流,雪中送炭,倍感溫馨,最適合冬天。
為了賞雪,高中時我參加了救國團的合歡山健行,大學時參加了拜訪日韓姐妹學校的學生訪問團,兩次都有看到雪,不過都是積雪,真正見識大雪紛飛的景象還是在搬來瑞典以後。中學時代,我的案頭總是擺著一張讀者文摘送的耶誕卡,卡片上的圖像是一座熊熊燃燒的壁爐,旁邊一棵裝飾華美的耶誕樹,樹後一扇窗,窗外正飄著白雪。功課做了一半,我經常看著那張卡片思春,我想像到了一個會下雪的地方,一間有壁爐的溫暖房子,遇見了一個英俊的男子,我們在壁爐前交纏,日以繼夜……。
現在雪景有了,壁爐有了,男人不缺,但我還不曾和誰真正在壁爐前做愛過。原因是家裡沒有地毯毛皮,壁爐前的地板又硬又冷,裸身躺在那裡恐怕不會太舒服。

- Oct 31 Tue 2006 18:25
歡迎來哥德堡 ~ Välkomna till Göteborg

從河堡橋〈Älvsborgsbron〉上眺望哥德堡
上個星期看了一個電視旅遊節目,主持人帶著他的女朋友去巴黎尋找浪漫。當他們坐在觀光船裡欣賞塞納河畔美麗風光的時候,主持人問他的女朋友在這裡是不是很浪漫,女朋友回答說感覺很像在哥德堡搭帕當〈Paddan〉觀光船,主持人聽了當場傻眼。我不知道那個女孩是在說笑話還是真心如此認為,哥德堡運河如何能與塞納河相提並論?不用說風情萬種的巴黎,就連鄰近地區的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也都比哥德堡有姿色。儘管城市景觀不夠宏偉細緻,可是我知道,因為哥德堡人友善的待人態度與愉快的說話腔調,在許多瑞典人的心中哥德堡是他們最喜歡的「大」都市。
搬來斯德哥爾摩以前,我在哥德堡住了四年,哥德堡是我的娘家,我大約每隔兩三個月會回去一次。我喜歡哥德堡,也喜歡斯德哥爾摩,兩個城市各有各的好處。斯德哥爾摩是首都,比較國際化,博物館比較多,圖書館藏書比較豐富。哥德堡是北歐第一大港,那裏的魚蝦比較新鮮美味,哥德堡人比較親切有禮。不過這只是我一個外國人的片面看法,對很多瑞典人來說,這兩個瑞典境內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的最大差別只是瑞典王室不住在哥德堡而已。
來瑞典觀光,斯德哥爾摩是必到之處。有時間的話,也歡迎你們到哥德堡去看一看。下了火車或是巴士,除了逛逛附近的Nordstan購物中心和到不遠處的Avenyn散散步以外,Universeum自然生態博物館是個很特別、很有意思的地方,恐怕你們在別的地方也找不到這樣的博物館,我強烈推薦。暫時沒有機會到哥德堡旅遊的人,我在這裡提供幾張私房照片讓你們紙上神遊一番。
暮色中的河堡橋。橋長933公尺,橫跨尤塔河〈Göta älv〉。扼守尤塔河口的河堡〈Älvsborg〉建於十四世紀,遺址位於河堡橋頭。
瓦薩街上的林蔭步道〈Allé på Vasagatan〉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路,以前上學的時候每天都要經過這裡。
從獅子台階〈Lejontrappan〉眺望大碼頭運河〈Stora Hamnkanalen〉。河畔由近至遠的三座知名建築物為市政廳〈Rådhuset〉、德國教堂〈Tyska kyrkan〉和東印度公司大廈〈Ostindiska huset〉。
立於小廣場〈Lilla Torget〉上的Jonas Ahlströmmer銅像,後方的建築是東印度公司大廈和德國教堂。 Jonas Ahlströmmer在十八世紀時將馬鈴薯引進瑞典,在此之前,瑞典人以蘿蔔為主食。
Avenyn大道可能是全瑞典最有名的一條馬路,立於尤塔廣場〈Götaplatsen〉上的海神Poseidon銅像是哥德堡的地標之一。
國王門橋〈Kungsportsbron〉是Avenyn大道的起點,附近的國王門廣場〈Kungsportsplatsen〉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所在,除了餐館、商店櫛比鱗次以外,帕當〈Paddan〉觀光船的碼頭也在這裡。
新古典式的哥德堡大教堂〈Domkyrkan〉建於1815年。旁邊的國王街〈Kungsgatan〉上有戲院、餐廳、商店,假日時這裡總是人潮洶湧。
Gatenhielmska文化保護區內的可愛小木屋已有250年的歷史,是哥德堡現存最古老的獨立木屋群。娘家就在這附近,以前我常常經過這裡。
漁倉〈Sjömagasinet〉,入選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的高級海鮮餐廳。幾個星期前過世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與美食評論家R. W. Apple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裡將Sjömagasinet列入全球十間值得坐飛機去光顧的餐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