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了一部描述美國1950年代偶像歌星Bobby Darin短暫一生的電影,片名叫做《Beyond the Sea》。飾演Bobby Darin的Kevin Spacey是個很優秀的演員,可惜這部他自導自演的電影拍得馬馬虎虎,我不推薦你看。如果你對這類描述美國知名歌手傳奇一生的傳記電影有興趣,《Ray》和《Walk the Line》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想跟你說的事其實和《Beyond the Sea》這部電影沒有什麼關係,只是電影裡描述主角童年的幾幕戲讓我有點感觸。Bobby Darin小時候因為感染風濕熱而經常臥病在床,為了排遣寂寞,他媽媽在家教他唱歌跳舞彈鋼琴。我看了覺得很羨慕。上學有什麼用啊?我願意以醫師執照來換取一身能歌善舞自娛娛人的好本事!
上學真的是浪費青春,尤其是上高中,其實只要能夠把國中階段的知識融會貫通就足夠應付日常生活的需求了,不是嗎?高等教育當然有必要,可是教育方針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絕對要因材施教。台灣的教育走火入魔,為了應付考試,學生要花很多時間學習記憶很多考完試以後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垃圾知識。為什麼高中生要會機率、向量和矩陣分解?而且不僅要會計算,還得算得又快又正確。如果我將來不打算讀數學系的話,這些公式定理對我未來的人生有什麼幫助?你知道嗎?幾乎所有的醫生在高中時代數學理化都很強,數學理化不強的學生大概也考不上醫學系。可是這些當年的數學理化資優生在當了醫生以後,還有幾個記得重力加速度要如何計算?還有幾個記得醛酮酚的化學式有何分別?既然這些知識對醫事人員沒有什麼用處,為什麼大學聯考要用很難很難的數學理化題目來篩選想當醫生的人?對學習醫學最有幫助的高中課程是生物和英文,化學其次,高深的數學理化一般醫生都用不到。以成績來評斷一個人是否有資格去唸醫學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因為實際上醫生不需要很聰明,記憶力要好倒是真的。一個謙虛、冷靜、有耐心、喜歡照顧病人的人才會成為一個稱職的好醫生,光成績好有什麼用?
說到台灣的教育我就一肚子氣,這股怨氣也是迫使我遠走他鄉的原因之一。就算當初我沒有因為自己的因素而離開台灣,等到我的小孩該上學的時候,我還是得帶著孩子去外國避難。台灣教育的苦果我嚐過了,現在的教育制度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改善,我不要我的孩子重蹈覆轍。
- Oct 27 Fri 2006 20:07
上學有什麼用?
- Oct 09 Mon 2006 21:37
請勿吸煙
因為兩側膝關節痠疼多時,我到某大醫院的風濕免疫科找我的大學直屬學姊求診。溫柔的學姊仔細地檢查了我的膝關節和周圍的骨頭肌肉,並參酌我剛剛拍攝的X光片以後,說,她懷疑我有bone tumors。
「你知道的,這種診斷我們通常不會馬上這麼直接地告訴病人,可是因為你也是醫生,你自己也看得出來X光片上的顯影不正常,腫脹的不是軟組織,而是異常增生的骨質。」學姊說。她建議我找骨科專家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
於是我跑去一家醫學中心找另一個在骨科當主治醫師的學姊。學姊問完診,做了理學檢查以後,和我一起看我帶過來的X光片。她指著X光片上顯示的左側近端脛骨說:「你看骨膜上這些陽光般的條紋,sunburst,還有腫瘤增生造成的Codman's triangle。你的診斷是什麼?」
「Sunburst type,Codman's triangle,……Osteosarcoma〈骨肉瘤〉?」我眼睛看著X光片,手掌輕壓有些腫脹的膝關節,喃喃自語。
學姊點點頭,說:「嗯,我想也是。雖然Osteosarcoma好發於青少年。」
「兩側的話,代表的是metastasis〈轉移〉?」我問。
學姊看了我一眼,不願回答我的問題,只建議我立刻辦理住院,以便安排bone scan、MRI等檢查並儘速進行化學治療。我跟她說,給我幾天的時間,我準備一下。
回到家裡,我哭了一整天。我知道已經太遲了,現在做什麼治療都沒有用。
哭過以後,心情平穩下來,我決定辦個家庭派對,當面告訴我的家人我得了惡性腫瘤。
隔天晚上我的公寓張燈結綵,許久不見的親戚們齊聚一堂。酒酣耳熱之際,我宣布了這個不幸的消息,頓時,歡樂氣氛蕩然無存,眾人啞口無言無法置信。
我姑姑哀哀切切地跟我抱怨,好幾年才得見我一次,見了面就宣佈噩訊,我真的很過分!我叔叔說,一般醫師的診斷不見得正確,我不該妄下斷語,他會安排某骨科權威明日為我詳細檢查。
我覺得很抱歉,感覺上好像又給他們添了麻煩,從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他們對我的期望那麼大,我達不到,而我就快死了。……
突然我的電話響了,我醒了過來。星期一早上十點五分,我姊夫需要我幫他翻譯幾封信件。
都是Ove的錯,他老抽煙,雖然他總是在屋外或是抽油煙機下抽,不太影響到我,可是我心裡對煙害的恐懼有增無減。我解剖過屍體,我看過成年人肺泡上附著的塵埃黑點,一沾染上那些污點,就是一輩子的事,永遠洗刷不掉。看著Ove吞雲吐霧,想像他的肺葉由紅轉黑,我擔心害怕,因此夜裡發為夢魘。
- Oct 05 Thu 2006 16:45
Elephant (2003)
又一起發生在美國的校園喋血案,兩個星期裡的第三件,做案的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這次布希大概不能再把罪名強加在回教恐怖份子身上了吧。有個喜歡憑藉強大武力侵略別的國家的低能總統,自然就會有持槍到處掃射老弱婦孺的愚蠢公民,這叫做上行下效。既然州官可以放火,百姓點燈有何不可?官方可以把暴力美化成英雄行徑、把殺戮解釋為保家衛國,那麼,信任這個政府的人、投票給這個政府的人,或者是討厭這個政府的人,把這套恃強侮弱的叢林法則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有什麼好奇怪的?
喜歡看美國電影的人應該不會對一般美國高中入口處的嚴格把關措施感到陌生,類似的系統也適用於機場和辦公大樓。美國人擔心外來的攻擊,除了設立重重關卡,也積極武裝自己,因此造成槍支氾濫成災。從打英國人開始,接著打印地安人、打黑人、打共產主義者,到最近的打回教徒,二百多年來美國人最不可或缺的似乎就是敵人。長久生活在政府製造的恐怖陰影下,許多美國人可能對各式各樣把所有人當成假想敵的保安措施感到習以為常。看在一個外國人的眼裡,驚愕之餘,我不禁要問:美國,你怎麼了?不久前看了Gus Van Sant導演的《Elephant》,講述的就是一樁美國高中校園的瘋狂槍擊事件。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一間毫無特別之處的高中,一群普通的老師和學生,沒來由地,突然校園成了殺戮戰場。電影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完成,沒有多餘的解釋,沒有煽情的橋段,沒有美化受害者,也沒有醜化加害者。一個看來聰明乖巧有些內向的學生為什麼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殘暴兇手?是因為同學的戲弄?電玩的影響?還是同性戀的傾向?我們不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個用郵購就可以買到槍支彈藥的國家裡,再多的金屬感應器也抵擋不了因為各種理由〈或者沒有理由〉而發射的子彈。
片名《Elephant》來自一部同名的英國電視劇,該劇敘述一系列發生在北愛爾蘭的暴力殺人事件,編劇Bernard MacLaverty說,發生這種令人憂慮的事就像有頭大象出現在你家的客廳裡。我想,當美國人看到或是聽到在一所賓州小學裡有五名小女孩被歹徒槍決的新聞報導時,受到的衝擊一定像是有頭大象從他們的頭頂踩過去。兩個星期裡被大象踩了三次,這滋味一定不好受。在接二連三地爆發校園槍擊事件以後,美國人應該要好好探討一下自己的社會問題,會造成社會動盪、人心不安的不是只有外國的恐怖份子,一個崇尚武力的秀逗總統加上一群擁槍自重的亡命之徒絕對比一萬個阿凱達組織成員還恐怖。
相關電影推薦: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Fahrenheit 9/11 (2004)
V for Vendetta (2006)
「布希簽署斥資十二億美元在美墨邊界築牆法案」
2006.10.05 中時電子報
- Oct 04 Wed 2006 19:00
廚房

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排屋〈瑞典語:radhus,英語:terraced house〉,顧名思義,所謂的排屋就是一整排的房屋,就是那種沿著街道建立的、相連的、外型一致的、兩層樓上下的小房子。排屋在瑞典很常見,通常位於城市的外圍地帶。我們居住的這個地區叫做Hässelby〈黑瑟碧,字面意思是「榛樹林村」〉,屬於斯德哥爾摩市,在城市的最西邊。雖然我們住在郊區,但因為有地鐵線經過,到市區其實很方便,從黑瑟碧農場〈Hässelby Gård〉到中央車站〈T-Centralen〉需時約三十分鐘,每十分鐘一班車。
房子是一年前買的,原來的屋主在此成家立業養兒育女住了五十年,最後只剩白髮老婦一名,婦人年老力衰一人獨居多有不便,因此決定賣了老屋、遷居設施完善的銀髮族公寓。這房子保留著五0年代的格局和裝潢,是特色,也是缺點。Ove對這房子一見傾心,除了因為房子是半獨立式的,只得一面牆與鄰人相隔,並且花園有別人的三倍大以外,可以毫無忌憚地大肆翻修更是令他心癢難耐的主要原因。
有間美麗的花園洋房一直是我的夢想,可是夢想畢竟只是夢想,一旦得面對實際的問題,懶惰的我又會很以舒適方便為重,與其住在郊區的排屋裡,我寧可選擇靠近市中心的公寓。Ove和我之前也參觀了好幾間公寓,可是底層的公寓沒有景觀可賞,高層的公寓又離土壤太遠,總而言之,一般公寓無法滿足喜歡DIY的Ove的需求。他是付錢買房子的人,所以決定權操之在他,最後他就買了這間可愛的排屋。
雖然Ove喜歡做工,可是因為他白天得上班,只能利用閒暇之餘施工,因此房子整修的進度有點緩慢。整整一年,經他改頭換面的有主臥室、客房、書房、廚房和一間小浴室,等待動工的有客廳、大浴室、洗衣間、儲藏室、房子外牆和花園。我幫得上忙的地方不多,因為,一來Ove對我的工藝能力沒有信心,二來我對體力勞動實在沒有什麼興趣,因此我能做的只有提供建議還有維持環境整潔。洗衣打掃我很在行,可能因為我有一點點潔癖。
Ove喜歡黑白灰、簡單摩登的樣式,我偏愛柔和溫暖的色調、古典浪漫的造型。二人的喜好南轅北轍,要達成共識實屬不易。基本上我們採行「大處依悟維,小處依明果」的政策,誰叫我出不了錢又出不了力?我們的廚房是個不錯的示範,白廚具、黑磁磚、黑桌子和不鏽鋼電器是Ove的堅持,桌墊、鏡子、畫框和油漆顏色是我的選擇,搭配起來感覺還不錯,不會太單調,也不至於太繁複。

- Sep 28 Thu 2006 21:20
After Dark
上個星期在哥德堡看了After Dark今年秋季的首演,好好看的歌舞秀,男的雄壯英俊、女的嬌俏美麗〈完全看不出來是男的〉,娛樂效果十足。格局雖然比不上拉斯維加斯的秀,可是內容貼近瑞典人的生活,反而更能讓人產生共鳴,例如他們模仿Carola、Shirley Clamp、Anna Book、Kikki Danielsson、BWO等瑞典知名藝人的表演就逗得台下的瑞典觀眾笑得合不攏嘴。九十分鐘的演出緊湊豐富、絕無冷場,表演者使出渾身解數,觀眾大聲鼓掌叫好,散場後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滿足的微笑。After Dark是瑞典最有名的扮裝秀表演團體,成軍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Christer Lindarw和Lasse Flinckman是這個歌舞團的靈魂人物。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表演是在2004年的Melodifestivalen上,Christer和Lasse以一曲洋溢歡樂氣氛的《La Dolce Vita》〈甜蜜生活〉參加比賽,精采的演出讓人過目難忘。雖然最後他們敗給Lena Philipsson的《Det Gör Ont》〈好痛〉,失去代表瑞典角逐歐洲歌唱大賽的機會,可是《La Dolce Vita》迅速成為廣受瑞典民眾喜愛的暢銷金曲,After Dark創造了他們演藝生涯的又一個顛峰。身材纖細的Christer不僅能歌善舞,還是個傑出的服裝設計師,After Dark的表演服飾全由他一手包辦。胖胖的Lasse非常可愛,表情誇張逗趣,是個不可多得的甘草人物。上個星期的表演中有一場二人回顧三十年同台演出的片段,他們說說笑笑,感覺溫馨融洽,看得出來二人姐妹情深。
- Sep 25 Mon 2006 20:33
溫暖的九月
據說是今年瑞典最後一個溫暖的週末,白天氣溫還維持在二十度以上,過幾天冷鋒就要來了,瑞典就要真正入秋。其實瑞典幅員遼闊,南北縱距有1574公里,最近幾天,當中南部沿海地區還暖暖地浸潤在夏日陽光中的時候,北部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已經降雪。昨天的報紙就登出了兩幅星期四拍攝的照片做計較,一幅裡,身著泳裝的男女在斯德哥爾摩的明媚湖畔做日光浴,另一幅,皮裘裹身的男女行走在大雪紛飛的基律納〈KIRUNA〉街頭,我看了覺得很有趣。
星期天的下午我和貓兒一起在花園裡午睡,享受今年最後一次夏天的感覺。一覺醒來,發現額頭被蚊子叮了腫起兩個大包。九月底了還有蚊子,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今年瑞典的夏天既熱又長,今年的九月特別溫暖。往年此時樹葉早已轉黃泛紅,現在從我書桌旁的窗戶望出去,外頭的樹木仍然油綠一片。

- Sep 19 Tue 2006 04:58
選舉

因為戶籍設在哥德堡,所以我回來哥德堡投票。
這是我第二次在瑞典行使投票權。我在台灣住了三十年,也只投過一次票,那次是因為我祖母收了里長的禮物,我才不得不去投票。
吵鬧、瘋狂,我討厭台灣的選舉。
瑞典的選舉比較安靜、比較從容、比較像君子之爭,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政治氣氛。
應該是因為我來自台灣,從小被洗腦,無法信任左派,所以我的政治立場一貫偏右,兩次選舉我投的都是藍派的票。
上次投人民黨〈Folkpartiet〉,因為我覺得黨魁拉許‧雷永柏里〈Lars Leijonborg〉很有型。
這次因為人民黨搞出侵入執政的社民黨〈Socialdemokraterna〉電腦資料庫的醜聞,我改投溫和黨〈Moderaterna〉。
溫和黨是瑞典最大的在野黨,2002年的選舉大敗以後換了黨魁,發憤圖強,聯合人民黨、中央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中間偏右聯盟,來勢洶洶挑戰由瑞典第一大黨社民黨領軍的左派聯盟。
結果如我所願,瑞典變天了,由紅轉藍。
溫和黨黨魁大頭娃娃臉弗雷德里克‧萊恩菲勒特〈Fredrik Reinfeldt〉將成為瑞典的下一任總理。
政權轉移之後,瑞典人的失業救濟金可能會減少,可是工作機會可能會增加;國家給的保障可能會減少,可是人民荷包裡可自由運用的金錢可能會增加。
總而言之,瑞典社會將不再那麼社會主義、齊頭式平等,瑞典人將不再被「完美的」社會福利制度過度保護或牽制。
一個比較有衝勁、有活力的瑞典,是多數瑞典人的希望。
插圖:Kjell Nilsson-Mäki
- Sep 08 Fri 2006 00:08
貓言貓語
九月了,天涼了,我們家的貓都乖乖地進屋來睡覺了。
夏天的時候,無論颳風還是下雨,他們都堅持待在室外,Tibbe總是睡在枝葉繁茂的紫丁香樹叢下,Sibbe通常窩在綠蔭遮天的橡樹下的落葉堆裡,他們的媽媽Singo年紀大了,比較喜歡花園躺椅上的鬆軟座墊,因此最近三個月我樂得清閒,都不需要為他們清理客廳沙發上的貓床單。

**************************
不喜歡雨天。
一下雨氣溫就下降,感覺潮濕陰冷,時序一下子掉進了秋天,儘管窗外的樹葉還是綠綠的。
下雨的時候,貓跑進跑出,地板上就會出現一排排小小的貓的足印,看起來髒髒的,我不喜歡。
**************************
訂了十二月飛往南方的機票,兩個星期的陽光假期,很期待。
放心不下的是我們的貓。雖然好心的鄰居答應早晚過來餵食,可是沒有人陪他們聊天、搔搔他們的下巴,在空無一人的房子裡待兩個星期,他們會很鬱卒的。
我愛憐地親親Tibbe的腦袋瓜,然後打了兩個大噴嚏。
「你該不會是對貓毛過敏吧?」Ove問我。
「不知道。過敏原檢查報告還沒出來。」
「如果你對貓毛過敏的話,我們就把貓交給獸醫處理。這樣我們旅行的時候,就不必擔心沒人照顧他們了。」
「想都別想!就算我對貓毛過敏,你也不能把他們送走。我打算帶他們一起去旅行,他們沒有出過國,不是嗎?」
**************************
八卦雜誌上刊登的一幀照片,一名年輕的美國女星肩窩裡搭著一隻貓,小貓呲牙裂嘴的,看起來不是很舒服的樣子。看著女星身上穿的蟬翼似的名貴襯衫,我猜想那隻貓八成做過去爪手術,要不然照她抱貓的方式看來,那件襯衫早該被貓撕扯得千瘡百孔。
除了去勢節紥手術我可以接受,因為專家說那是為了貓好,其他加諸在家貓身上的特別處理,例如拔爪、磨牙等等,我覺得都很不人道。如果你家的小孩喜歡咬鉛筆,你會不會要求牙醫把他的牙齒拔光?如果他還喜歡拿彩色筆亂塗亂畫牆壁家具,你會不會連他的手也砍了?寵物和孩子一樣,都需要花時間耐心教導。如果害怕貓的爪子和牙齒造成任何破壞或傷害,又不願意花時間教導貓咪「正確」的行為〈正確者,符合人類規範也〉,那就不要養貓,這樣的人也不適合養孩子。要知道,比教養還重要的是尊重,人要懂得尊重寵物和孩子,要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當醫生,也不是所有的貓都喜歡被抱,強迫孩子和寵物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最後被反咬一口,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 Aug 31 Thu 2006 21:58
1リットルの涙
這套日本連續劇在電腦裡擺了幾個月了〈請不要問我電腦裡的檔案是從哪裡來的〉,其間斷斷續續地看了兩三集,覺得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就沒有接著看下去。最近因為硬碟空間吃緊,不得不開始刪除多餘的檔案,所以昨天晚上我決定從第四集開始看起,儘速把這套影集看完。結果欲罷不能,我邊看邊哭,哭得死去活來,一口氣就看了四集。
我想起高中時英文老師說過的話,她說:「看電影的時候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哪是為了電影裡的人哭啊?電影的情節勾起了我們的回憶或是聯想,於是我們都在為自己哭呢!」此話不假,我看著病情逐漸惡化的亜也掉眼淚,腦海裡浮現的卻是我親愛的家人的影像。我想像我弟弟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樣子,我想像我的父母親因為我快死了而哀傷難過,我想起Stefan因為行動不便而不得不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我心如刀割,淚水就氾濫決堤,足足灑落了「一公升的眼淚」。
同樣是描述罹患絕症的高中少女的故事,我覺得《1リットルの涙》比《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好看。真人真事改編的《1リットルの涙》比較真實,《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比較做作。真正的愛哪裡需要到世界的中心去呼喊呢?隨身帶著女友的骨灰不是浪漫,感覺比較像病態吧?雖然看《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時,我也同樣痛哭流涕,可是哭過以後覺得眼淚是被騙去的,故事無法讓我產生太大的共鳴,男主角的癡情對我來說顯得怪誕荒謬。
年輕的時候,我也傻傻地相信浪漫應該是三生三世的癡迷或是天涯海角的追尋。年紀漸長,才知道浪漫並不需要那麼驚天動地,吃飯時他望著我的溫柔眼神、難過時他抱著我的堅實臂膀,人潮洶湧時他緊握著我的手的手、感冒時他的臉頰貼著我的臉頰說的「不可以死」,原來柴米油鹽之間也有浪漫,而且這樣的浪漫更實在。
看了《1リットルの涙》,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帶著微笑面對每一天,尤其是在關愛我們的人的面前。不是強顏歡笑,而是打從心底感受生命的喜悅。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都能努力設法開朗地活著,笑臉迎人,沒有病痛的人有什麼權利愁眉苦臉?
- Aug 22 Tue 2006 02:31
德東記行 ~ 2006-07-09

Schleswig - Flensburg - Frederikshavn - Göteborg
在昨晚的世足賽季軍爭奪戰裡,德國踢贏了葡萄牙,比賽結果一底定,原本鴉雀無聲的小城突然醒了過來,汽車喇叭聲和人群的歡呼聲喧嘩了大半夜。還好什列斯威格的人口只有二萬七千人,喜歡夜遊的人似乎不多,吵歸吵,並非難以忍受,如果我們按照原訂計畫待在有一百八十萬人口的德國第二大城漢堡的話,可能一整晚都不用睡覺了。
維京城市赫德碧〈Hedeby〉遺址位於什列灣〈Schlei〉南岸,此城西元804年首見於文獻記載,是維京時代北歐最大的城市,也是丹麥最古老的城市〈丹麥擁有此地區直到1864年〉,獨領風騷兩百年,直到1050年被挪威國王哈洛德〈Harald Hardråde〉攻陷焚毀,接著在1066年又被斯拉夫人侵略洗劫,不堪其擾的赫德碧居民因此決定棄守殘破的家園、集體遷移到海灣對岸的什列斯威格。
1134年動工興建的什列斯威格大教堂〈Schleswiger Dom〉和曾是歷代戈托爾夫公爵住所的戈托爾夫城堡〈Schloss Gottorf〉〈下圖〉是什列斯威格最主要的觀光景點。看起來很普通的一座濱海小村莊裡,臥虎藏龍地蓋了一間大得驚人的中世紀教堂和一幢富麗堂皇的貴族莊園,感覺很奇妙。

德國的商店在星期日幾乎都是不營業的,這是為什麼我們得特別到位於弗倫斯堡〈Flensburg〉近郊的邊境商場購物的原因。酒類是採購的重點,德國的酒類價格不到瑞典的一半,很多瑞典人大老遠開著拖車來德國就是為了買酒,來了德國不帶幾瓶酒回瑞典相當於入寶山空手而返。我們找到的商場叫做斯堪地那維亞公園〈Scandinavian Park〉,擺明了專門做北歐人的生意,付帳時使用歐元或是丹麥、瑞典和挪威克朗都可以。
我對酒沒什麼興趣,可是很喜歡德國的水果和果醬。夏天來德國,我總要吃個幾公斤櫻桃、葡萄、杏桃等當季水果解饞。德國的果醬便宜又美味,李子果醬是我的最愛,嚐起來有酸梅的味道。
下午離開德國進入丹麥,沿著45號歐洲公路北上,我們要到日德蘭半島東北方的腓特烈港〈Frederikshavn〉搭船回哥德堡。到達港口的時候,三點的船班剛剛開走,下一班船是晚上八點,因為是陰天,沒有會被陽光烤死的顧慮,我們決定坐在車子裡等。
從腓特烈港搭船到哥德堡需時三個半小時,八點上船後我們搶到一個電視機前的好位置,準時收看世足賽決賽。約三個小時的精采足球賽剛好填滿我們在船上的時間,一點也不無聊。中場休息的時候我翻了一下當天的哥德堡郵報,竟然讓我看到一張蔡依林的照片。那是一則讀者投書,一個喜歡聽中文歌的瑞典少女抱怨她在哥德堡買不到華語唱片。蔡依林的照片下方寫著:有名的,Jolin Tsai是亞洲流行樂壇的巨星之一。也許台灣的歌手可以開始考慮進軍歐洲市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