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瑞典歌唱大賽,一方面因為這個節目很好看,另一方面因為舉行比賽的時候正好是冬天快結束、春天快來的時候。
經過最近五個星期四場預賽和一場敗部復活賽的激烈角逐後,終於到了瑞典歌唱大賽決賽的關鍵時刻,這個星期六瑞典觀眾將由進入決賽的十首歌曲中選出一首代表瑞典參加今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的歐洲歌唱大賽的超級金曲。
瑞典的音樂產業很發達,人才濟濟,每年進入瑞典歌唱大賽決賽的歌曲裡總有兩三首很棒的歌,如果民眾不要亂投票的話,如果獲得瑞典歌唱大賽冠軍的歌曲不是像去年的《La Voix》那樣的怪歌的話,瑞典在每年的歐洲歌唱大賽上應該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排名才對。
今年的決賽歌曲裡我最喜歡新人歌手艾力克‧薩阿德演唱的《Manboy》,歌曲本身其實不怎麼樣,可是19歲的艾力克青春無敵魅力驚人,激昂奔放的歌舞表演令人目不暇給,看過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真可說是百看不厭。送既可愛又性感的瑞典Manboy去參加歐洲歌唱大賽的話,今年瑞典獲勝的機會應該很大。
如果你對瑞典流行音樂有興趣或是感到好奇的話,可以現在打開擴音器或戴上耳機,欣賞一下十名優質瑞典歌手的精彩演出。以下是入圍2010年瑞典歌唱大賽決賽的曲目和藝人在預賽時的演出影片:
1.
歌名:We Can Work It Out
歌者:Andreas Johnson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_99J-YDMwAI
安德瑞亞斯參加瑞典歌唱大賽很多次了,今年的這首抒情曲蠻好聽的。
2.
歌名:This Is My Life
歌者:Anna Bergendahl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FbhidKxrz5o
2008年參加瑞典《偶像Idol》歌唱比賽時,她的歌聲讓評審驚嘆不已,彷彿超級天后Céline Dion現身。
看安娜唱歌,你可以感受到歌唱的喜悅。
這首單曲上個星期發行,立刻成為單曲榜的冠軍。
3.
歌名:You're Out Of My Life
歌者:Darin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oxYegrfMvWs
《Idol》歌唱比賽真的是栽培偶像的集訓班,今年入圍決賽的十名歌手裡就有三個是《Idol》的前後期同學,加上節目主持人孟斯〈Måns Zelmerlöw〉就有四個。達林是第一屆《Idol》亞軍,不僅在瑞典很紅,聽說在德國和奧地利也很受歡迎。
4.
歌名:Manboy
歌者:Eric Saade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d3AVQMllDfg
太迷人了!看得我心頭小鹿亂撞!
其他歌曲不聽無所謂,請千萬不要錯過艾力克一鳴驚人的精彩演出。
八卦一下,他的女友是去年參賽的少女歌手茉莉‧桑甸〈Molly Sandén〉。
5.
歌名:I Did It For Love
歌者:Jessica Andersson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qU_we3izs
很動聽的曲子,可惜潔西卡的聲音不夠渾厚,無法百分之百展現這首歌的感人力量。
6.
歌名:Unstoppable
歌者:Ola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HAuySSQ8A
另一名《Idol》畢業生。
7.
歌名:Jag vill om du vågar
歌者:Pernilla Wahlgren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oEYne3qM8wM
最典型的許洛給音樂〈schlager〉,瑞典人無法抗拒的旋律,讓瑞典人又愛又恨,一邊批評毫無新意,一邊卻又忍不住聞歌起舞,保證是一首卡拉OK裡人人爭相點唱的熱門歌曲。
童星出身的佩妮拉來自瑞典最源遠流長的演藝世家,從她曾祖父那一輩開始,瓦勒格仁家族就不停出明星〈我前兩天才去看了佩妮拉的兒子班傑明主演的兒童音樂劇〉。
8.
歌名:Hollow
歌者:Peter Jöback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omI2MowSSX0
佩特爾的歌喉很好,可是這首歌沒那麼好。
9.
歌名:Keep On Walking
歌者:Salem Al Fakir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31dkmO-bM
這人最近一兩年很紅,天才型創作歌手,得了好幾個音樂獎。
10.
歌名:Kom
歌者:Timoteij
聽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6cg0Eg7Us
音樂高中學生組成的民謠搖滾團體,顯然不少瑞典人喜歡這種音樂風格。
圖片來源:svt.se
- Mar 10 Wed 2010 00:51
瑞典歌唱大賽 ~ Melodifestivalen 2010
- Mar 05 Fri 2010 20:52
叢林度假村 ~ 喀比記行〈一〉
你們從曼谷搭機來到喀比〈Krabi〉,泰國南部的一個海濱度假勝地。幾年前你們到過普吉島,安達曼海的天光水色奇岩秘穴令你們流連忘返,你們打算舊地重遊,因此來到和普吉島隔水相望的喀比。
暮色中你們坐車抵達旅館,負責接待的幕斯林少女身穿綠褐色衫裙頭披黑色頭巾,臉圓圓的笑容可掬,雙手合十向你們問好。沿著一條狹窄板道,她引領你們越過一條水聲潺潺的小溪、穿過一大片蓊蓊鬱鬱的熱帶園林,最後來到游泳池畔的一間黃牆棕頂的小木屋之前。少女點了燈、開了空調,裡裡外外向你們大略介紹了一下。室內窗明几淨寬敞整潔,雪白的床單上立著兩頭用毛巾折成的象,浴室裡鋪著卵石、掛著幾盆蘭花,空氣裡有一股淡淡的植物的清香。你覺得很滿意,和丈夫相視而笑,丈夫向少女道謝並給了她一筆小費。
青天白日下的旅館,或者該說是一座度假村,看起來充滿野趣,你戴著草帽漫步在香蕉樹、天堂鳥和九重葛之間,偶爾停下腳步聽聽久違的蟬聲蛙鳴,空氣濕濕熱熱的,滿眼盡是彷彿掐得出水的蒼翠。你想起台灣的農村、你小時候經常造訪的外公的果園,這裡有的那裡都有,你不懂為何台灣的觀光業始終無法像泰國一樣蓬勃發展?
度假村離海邊有段距離,到最近的沙灘步行時間約需十五分鐘,不想走路的話,館方有嘟嘟車免費接送房客往返著名的奧南海灘。對喜歡散步的你們來說,這樣的路程原本不算甚麼,可是南國的天氣真的太好了,你們走幾步路就滿身大汗,烈日下的步行讓人頭昏眼花,出門你們不得不搭車。無論旅館提供多貼心的服務,不住在海邊就有不方便的地方。上次在普吉島,你們下榻的旅館離巴東海灘只有數步之遙,因此你們可以隨時去海邊戲水、隨時回旅館休息,這次就沒辦法那麼隨心所欲了。地理位置欠佳是叢林度假村的最大缺點,除此之外,一切都相當令人滿意,住宿費用不可思議地低廉,你不能要求更多了。
第一天晚上你們在度假村裡用餐,你丈夫赫然發現餐廳不賣酒,服務人員解釋,他們是回教徒,他們不能供應含酒精的飲料。丈夫因為無酒佐餐而抱怨連連,你說,那就喝香蕉奶昔吧,很好喝的。丈夫不情不願地點了檸檬水,一吃完飯就立刻坐嘟嘟車到最近的7-11買啤酒。旅館裡住了不少歐洲遊客,他們辦好住宿手續後第一件做的事也是到7-11買酒。洋人喜歡在游泳池畔邊曬太陽邊喝酒,熾熱的陽光和冰涼的啤酒讓他們感覺很幸福。你卻只對水果有興趣,你的天堂是個有很多水果的地方,雖然泰國冬天生產的水果種類有限,可是每天能吃到大量新鮮甜美的西瓜和鳳梨就讓你覺得不虛此行了。
- Feb 25 Thu 2010 23:22
芭達雅記行 ~ Pattaya
昏黃的燈光下,那間旅館看起來還不錯。寬敞的起居室、浪漫的臥室、潔淨的浴室,桌上擺著四瓶清水、衣櫥裡掛著兩件浴袍,沒有甚麼可以挑剔的,你覺得安心。
一夜好眠,你在燦爛的熱帶晨光中甦醒。懶洋洋地走進浴室,迎面一股餿水味襲來,你不可置信地仔細嗅了嗅,發現異味來自排水管,你立即打開房裡所有的水龍頭希望能沖走難聞的氣味。匆匆洗了臉你戴上眼鏡,日光下桌子上的污漬床單上的斑點歷歷在目,有點潔癖的你因此皺起眉頭,在轟隆隆的冷氣機噪音中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搭電梯下樓前,你塞了一張百元泰銖的鈔票給清潔婦並報了房間號碼,清潔婦雙手合十道謝。傍晚回房,你發現浴室裡多了兩瓶沐浴乳和洗髮精,可是玻璃桌面仍然混沌一片。你需要桌子放電腦,只好拿毛巾沾水,自己動手把桌子抹了幾遍。桌子乾淨了,你坐下來拿出手提電腦,開機時你抬頭望著窗外的天空,金黃色的夕陽餘暉照在通往陽台的落地窗上,窗玻璃迷迷濛濛的模糊不清。你搖搖頭嘆了口氣,起身再度拿起濕毛巾,連落地窗玻璃也一併擦拭了。
娼妓的港灣
你和你的蠻人〈Man〉來到芭達雅,放眼一看,滿街都是和你們一樣的異族伴侶。你忐忑不安地說你怕會被歸類為伴遊妓女,你老公笑說你頭髮太短、裙子太長,沒有撩人媚態,誰會把你當成招蜂引蝶的泰國妹?可是接連兩個晚上你都在旅館門口被攔了下來,出示護照後門房才肯放行。你覺得委屈,卻又感到一絲絲的得意,你對緊緊握著你的手的老公眨眨眼說:「別小看我了,我還有當妓女的本錢啊。」
你本來以為來泰國嫖妓的男人都屬老殘肥醜,可是仔細一看才知道不是如此,和泰國妹在一起的有不少高大英俊的青年,甚至有些男人好看到你可以考慮倒貼。喜歡眠花宿柳惹草招風是男人的天性吧?大部分的男人都是好色之徒。女人呢?如果有個專門招待女人的亞當島,島上的男人個個宛如言情小說的主角,可溫柔可勇猛,幽默機智,英挺健壯,你應該也會想去那裡看看吧?
傷心美容院
春節前芭達雅街頭出現了賣各式金紙和發糕的小販,你看了覺得很親切,從前過年時隨祖母在家裡祭祖和到廟裡上香的情景突然浮現眼前。
除夕當天你想去修剪頭髮,你對自己最近幾年一陳不變的齊肩直髮有點厭倦了,你想換個髮型。走進旅館附近的美容院,你說你要剪髮,店裡有兩名髮姐,年紀較大的半老徐娘髮姐遞來一本髮型目錄,你翻了翻,沒看到喜歡的。抬頭,看到牆上貼著幾張海報,你指著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期》裡的黑白劇照說:「我要這個髮型。」
中年髮姐戴上手套興沖沖地給你上髮捲,一小撮一小撮地用力拉扯你的頭髮,你疼得幾乎要叫出來,髮姐看到你的苦瓜臉,說,忍耐一下,捲緊一點燙出來效果會比較好。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她賣力地給你上了整頭五六十個髮捲,接著她拿出一瓶燙髮液擠番茄醬般地澆淋在你的頭髮上,燙髮液有刺鼻的阿摩尼亞氣味,冰冰涼涼地在你的頭皮上流淌,圍繞髮際的毛巾一下子就濕透了,有幾道細流漫溢而出,流過你的耳朵、流向你的肩窩,你不得不頻頻舉手抹去。最後髮姐拿出一頂浴帽罩住你的頭,然後將一台燙髮器移到你的頭頂,很快陣陣高溫蒸氣噴湧而出。
此時有人給中年髮姐送來五千泰銖,收了錢她馬上打電話去向金主道謝,那人顯然是她的老相好,因為你聽見髮姐肉麻兮兮地用一口不太標準的英語呢喃:「錢收到了,謝謝啦。……嗯,人家好想你哦。你甚麼時候能來找我呀?好愛你呦!……」她邊說邊對著話筒啵啵親個不停。聽著徐娘髮姐的甜言蜜語,你的頭越來越熱,等到頭皮開始感到刺痛時,你不得不揮手招來那個在你身後徘徊的年輕髮姐。年輕髮姐升高燙髮器,灼熱的刺痛感減輕了,你呼吸才順暢一些。
時間到了,噹的一聲燙髮器停止運作。講完電話的中年髮姐拆開一個髮捲查看,她覺得捲度不夠就又在你的頭髮上淋上更多的燙髮液。你問要多久才會好,她說再等個十分鐘,慢工出細活,她要為你打造一個完美的赫本頭。
兩個髮姐聯手拆除了所有的髮捲後,年輕髮姐領你去洗頭。洗了頭重新坐回鏡子前,中年髮姐拿吹風機吹乾了你的頭髮。你在鏡子裡看到你的新髮型逐漸成形,你還記得電影裡剪短頭髮後優雅俏麗的奧黛麗赫本顧影自盼的美麗畫面,可是你的髮型和她的一點都不像,你的頭髮烤焦似的非常捲曲,分明是超土超醜的歐巴桑爆炸頭!
中年髮姐察言觀色小聲地說,這個髮型有點老氣,不過只要挑染一下,她拉起一撮她的紅褐色頭髮給你看,就會變得很時髦。你寒著臉說,這不是你要的髮型。她說,沒錯呀,這是赫本頭,你只要用髮膠把頭頂和前額的頭髮固定住就對了,你看,說著就擠了一大坨髮膠在手裡要往你的頭髮上抹。你舉起手制止她,說,不用抹髮膠了,這樣就可以了。
隔天你和你的老公離開芭達雅,在曼谷機場等飛機的時候你老公給淚眼汪汪的你買了一頂大草帽。
- Jan 29 Fri 2010 20:57
沉浸在奶油中的幸福時光

在電影《Julie & Julia》裡,年輕的茱莉在煮荷蘭醬的時候說了一句至理名言:「黃油永遠不嫌多〈You can never have too much butter.〉。」她說:「每次你嚐到一種超乎想像的美味時,你想知道裡頭加了些甚麼,答案總是黃油。」這幾句話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聽了猛點頭。如果你對西方料理有點研究的話,你就知道茱莉說的一點都沒錯。茱莉的話怎麼會有錯呢?她師法的可是傳奇名廚茱莉亞‧蔡爾德〈Julia Child〉呀!
將正統法國料理引入美國尋常百姓家的茱莉亞說過:「有油才香〈Fat gives things flavor〉。」她給怕胖的人的建議是:「改用奶油〈If you're afraid of butter, just use cream.〉。」非常幽默。你知道黃油〈butter〉和奶油〈cream〉有何差別嗎?在台灣的時候,我以為塗在吐司上的butter和抹在蛋糕上的cream是一樣的東西,都叫奶油,所以每次煮玉米濃湯我加的都是butter而不是cream。來了歐洲我才明瞭butter和cream有何不同,到超市看看就知道,黃油是固態的,磚頭似的一塊一塊用紙包著,液態的奶油則是裝在瓶子或紙盒裡。黃油和奶油都是乳製品,成分類似,黃油的含脂量在80%左右,奶油的含脂量較低。含脂量35%的奶油快速攪拌後會變成白色幕斯狀,可作為蛋糕裝飾或甜點佐料,就是我們在麵包店裡看到的奶油,我以前一直以為奶油就是長這個樣子。雖然奶油像是黃油和牛奶的混合物,可是在一般食譜裡,例如,巧克力布朗尼〈brownie〉裡一定要加黃油、煮義大利奶酪〈panna cotta〉只能用奶油等等,兩者不是可以替代的。
茱莉亞和她丈夫水乳交融,電影結束時字幕提示他們二人幸福快樂地活到九十幾歲,看到這裡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嗜食黃油的蔡爾德夫婦都很長壽,或許動物性油脂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可怕也說不定。我想起我阿嬤,以前和她一起吃飯時我經常抱怨飯菜太油膩,她總是不以為然地回答:「無油心會嘈。」喜歡用豬油炒菜的我阿嬤比茱莉亞更長壽〈老天保佑,希望她能健健康康地活到一百歲!〉,這是不是另一個油脂無罪的證明?
我喜歡吃黃油,每天早晨在熱麵包上塗抹一層黃油,趁油脂將化未化之際咬上一口,嗯嗯嗯,那香氣那滋味大概可以和我父親描述的他小時候餓極時吃豬油醬油拌飯的感受相比擬。冷藏的黃油是每個歐美家庭裡不可或缺的食材,我做菜可以不用黃油,可是烘烤糕點時就非用黃油不可。要做出香甜軟滑的西式糕點,黃油和奶油絕對省不得,油放少了或以其他低脂食材代替,口感和味道就不對了。
我抵擋不住黃油的誘惑,然而每當我大快朵頤油滋滋香噴噴的美味食物時,腦海裡總會突然浮現一個電視公益廣告的畫面:有人用吸管吸食一杯加了很多鮮奶油的巧克力飲料,吸著吸著,吸管塞住了……。那個廣告非常傳神地表達了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攝食飽和脂肪和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並不明確,可是油膩的食物對健康有害的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要大家立刻揚棄成見並不容易。我很想像茱莉和茱莉亞一樣全心全意擁抱黃油,可是我依然心存顧慮,我還在學習。
如果你喜歡烹飪節目,你一定會喜歡《Julie & Julia》這部電影。在鍋鏟瓢匙和法國美食的香氣中我們看到不同年代的兩個女人努力實現夢想的故事,她們做她們喜歡做的事,設定目標、全力以赴,幾經波折,她們成功了,溫馨美好的結局是導演Nora Ephron的基調,就像導演的前作《Sleepless in Seattle》和《You've Got Mail》都有它們代表的時代意義,《Julie & Julia》成了二十一世紀第一部帶動大口吃黃油風潮的電影。
- Jan 20 Wed 2010 21:17
畢業感言
那是個陽光燦爛的初秋早晨,暑氣未消。一個紮著辮子、穿著淺綠色碎花洋裝的女孩,左肩掛著一隻棕色牛皮背包、右手抓著一頂米黃色巴拿馬草帽,天真浪漫地一蹦一跳走入校門。
七年後的初夏,一樣的青天白日,即將離開校園的女孩剪短了頭髮,看起來成熟一些。她穿著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左手提著的布袋裡露出一截奶瓶,右手牽者開始學步的小小孩,腳步不得不放慢。
不是容易後悔的人,結婚生子是心甘情願的,只是偶爾午夜夢迴,望著身旁酣睡的男人和小孩,她想起她的背包和草帽,心頭總會浮現一絲絲壯志未酬的遺憾。
每年秋天有許多新鮮可愛的女孩笑嘻嘻地走進校園,她們眼裡閃爍的光芒她很熟悉。對於醫科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一堂課是學會保護自己。要不是期末考後的心情那麼舒暢、要不是學長的笑臉看起來有點像金城武、要不是他們都喝了酒、要不是她算錯了安全期,她怎會讓他不戴保險套進入她的身體?
- Jan 08 Fri 2010 21:28
雪國
最近一個月真的很冷,斯德哥爾摩的氣溫幾乎天天都在零度以下。星期二晚上氣溫降到零下二十度,從地鐵站走路回家的途中我凍得忍不住跑了起來。
前幾天去滑雪,郊區雪多,我們可以從門口一路滑出去。天陰陰的,細雪輕飛,氣溫低,有戴手套手指還是凍得很痛,滑了十五分鐘就不行了。
不出門的話,坐在窗前看雪景倒是賞心樂事。這麼冷,冷得這麼久,白皚皚的雪國景色維持了一個月,這在斯德哥爾摩並不常見。
一月了,感覺白天的時間好像變長了一點,希望春天快點來。
- Dec 10 Thu 2009 20:01
結束生命的勇氣
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裡,哈利波特的扮相和我想像中的差不多,羅伯蘭登就差很多,湯姆漢克斯是個好演員,可是我心中的羅伯蘭登不是那個樣子。電影《達文西密碼》和《天使與魔鬼》不如原著小說精彩,最大的敗筆是男女主角之間沒有火花,電影裡省略了對角色性格的細膩刻劃,東奔西跑的羅伯蘭登看起來沒甚麼魅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美女學者都只是裝飾用的花瓶。電影的唯一優點是展示實景,巴黎與羅馬,全世界最美麗璀璨的兩座城市,一個畫面就勝過書中好幾頁的描述。
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多,還好,我懶,小說越看越少,沒讀過原著的話,沒得比較,看電影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先入為主的想法或影像的干擾。看尼克凱薩維茲〈Nick Cassavetes〉導演的《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時,我哭了,我覺得電影很好看,人物很有說服力,當時我就想,幸虧我沒讀過小說。不過我知道很多讀過小說的人也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因為結局完全不同,認為電影比小說好的也大有人在。
電影裡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病懨懨的女兒告訴媽媽她就要死了,一直不肯放手的媽媽終於體認到女兒真的就要死了,媽媽泣不成聲,女兒將媽媽擁入懷裡,要她寬心。我覺得媽媽和女兒都很可憐,或許活著的人承受的哀痛會更沉重一些。在死神的面前我們都是輸家,除了接受我們還能怎麼樣?
同個導演幾年前拍過另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手札情緣》〈The Notebook〉,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比《姊姊的守護者》更催淚。《姊姊的守護者》描述的重點是親情,《手札情緣》闡述的是愛情,造成悲劇的都是無藥可醫的疾病。我想起我們的貓,兩三個月前帶她去看病時,獸醫說她的病治不好了,安樂死是最好的選擇。獸醫的建議是正確的,可是我很難接受。要放棄一隻貓都這麼難了,何況要放棄一個人?
俗語說:「好死不如歹活」,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可是生不如死的情形也是有的,《姊姊的守護者》裡病入膏肓的少女和《手札情緣》裡宛如行屍走肉的老婦最後都選擇一死了之,更知名的例子,得了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和拳擊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也都不願意苟延殘喘地活著。有了先進醫療和妥善照護的協助,全身癱瘓和嚴重失智的病人可以活很久,這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可是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法語片《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的主角是一名因為謀殺自己的兒子而入獄服刑十五年的女人,沒有人知道她行兇的動機,因為她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過。出獄後她暫住她妹妹家,努力適應新生活。偶然間她妹妹看到一張陳舊的檢驗報告,抽絲剝繭,才知道死去的外甥身患絕症,原本是醫生的姊姊因為不忍心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稚子遭受無止境的病痛折磨而決定讓他一覺不醒。和《姊姊的守護者》裡堅持女兒無論如何都得活下去的媽媽比較,我覺得《我一直深愛著你》的媽媽比較勇敢比較無私,把孩子的感受擺在自己的感受之前考量,寧可獨自忍受一輩子的哀痛也不讓孩子無謂地多受一天苦,這才是真愛的表現。
安樂死是醫生會做的選擇,無關道德,純粹面對現實。當實習醫生的時候,我就和一個美女同學討論過得絕症時要怎麼辦。不要放棄希望是安慰病人的話,下場如何醫生自己最清楚。真到了藥石罔效時,我們不要坐以待斃,拖拖拉拉多活幾個月,被病魔折騰得不成人形,沒有意義。打不贏就瀟灑地先走一步,我們的計畫是這樣:入住五星級飯店,禁食灌腸,沐浴更衣,準備就緒後,躺在床上自行靜脈注射麻醉藥物,然後安詳地死去。選擇在飯店裡了斷,一來不會受到打擾,二來隔天一定會被發現,非常理想。禁食灌腸很重要,不然穢物可能玷污遺體,死相就不美了。
生命無常,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所以我們要好好活著,盡情呼吸、盡情歡笑、盡情享受心臟跳動意識清明時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看著花開花落,明瞭生死消長的自然定律,死亡是必然的,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的,因此在曲終人散時,我們不怕。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大幅減輕人類在經歷生、老、病時的痛苦,可是對於死亡我們做得不多,依然採取守勢,古人似地惶恐消極。如果有一天活不下去的人都可以選擇如白雪公主或睡美人般地死去,累極了、睡著了、好舒服,沒有疼痛、沒有煎熬、沒有恐懼,那麼死亡或許就不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的事了。
推薦片單:
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2009)
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2008)
百萬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
手札情緣《The Notebook》(2004)
點燃生命之海《Mar adentro》(2004)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
- Dec 08 Tue 2009 22:53
圓圓臉的丁元元
嘿!
你好嗎?好久沒有聽到你的消息。
我在網路上搜尋你的名字,結果一無所獲。你取了藝名嗎?還是退出演藝圈了?我猜你大概沒有如你所願變成大明星,就像我沒有成為甚麼大學教授一樣。
最近經常想起你,每個星期四晚上看《Glee》的時候就會想起你,那個騷包Kurt好像你呀!《Glee》有在台灣播放嗎?如果你沒看過這套美國福克斯公司製作的校園歌舞連續劇因而不知道Kurt是誰的話,看看下面的節目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2FMdOLyRcA
不騙你吧,他真的很像你,臉圓圓的、眼睛圓圓的、嘴巴圓圓的,妖媚可愛,一看就知道是個gay。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你在舞台上扮藝妓,落落大方,揮灑自如,令人印象深刻,當時我就覺得你很有才華。能歌善舞的你演Kurt這個角色絕對沒有問題,你根本不需要費心揣摩,演你自己就可以了。
看《梅蘭芳》的時候我也想到你,演青少年梅蘭芳的那個大陸演員和你長得一模一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你們都是活生生的賈寶玉。如果是你得到那個角色,你也會演得很好吧。
成名真的需要運氣,長相好又會演戲的人不少,可是紅的有幾個?你沒有機會演到像Kurt或梅蘭芳之類的角色,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我知道你適合,你會有很精彩的演出。
不演戲的話,你都在幹嘛?你還住在高雄嗎?有沒有男朋友?你變胖還是變瘦了?……
有空寫封信給我吧,丁元元。我偶爾會想到你,我想你也會有想到我的時候。
- Dec 03 Thu 2009 21:39
耶穌降臨前燭光燦爛
這幾天冷氣團來襲,斯德哥爾摩的氣溫降到了零度以下,屋外銀妝素裹白茫茫一片,樹枝上草地上屋頂上全結了霜。十二月了,耶誕節快到了,這裡也出現了北國冬天該有的景象。
耶誕節之前的這四個星期叫做將臨期〈Advent〉,「將臨」者,「耶穌即將來臨」是也。將臨期有宗教上的意義,可是對於大多數不怎麼虔誠的瑞典人來說,將臨期只是為一個全家團聚的重要節日拉開了序幕。將臨期最顯著的標誌是將臨期燭台〈Adventsljusstake〉,如果你現在來到瑞典,就可以在很多住家和辦公室的窗戶裏看到美麗的電子將臨期燭台。天黑後,一扇扇窗玻璃上浮現一個個往上指的發光箭頭,看起來很有趣。
點亮將臨期燭火的習俗源自德國,十九世紀中葉後才傳入瑞典。開風氣之先的是斯德哥爾摩的教堂,當時沿襲德國傳統,從將臨期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每個星期日在一段樹枝上點亮代表一個星期七天的七支蠟燭,直到耶誕節前,總共要點28支蠟燭。二十世紀初,將臨期期間每個星期日點七支蠟燭的習俗逐漸簡化為點一支蠟燭,現在一般民眾使用的將臨期燭台上都只有四支一字排開的蠟燭。點蠟燭的時候要從左邊或右邊的第一支蠟燭點起,第一個星期日點一支蠟燭,點半個小時就夠了,千萬不要把整支蠟燭點完,第二個星期日繼續點第一支用過的蠟燭以及旁邊的新蠟燭,同樣點一小段時間,以此類推。因為燃燒的時間長短不同,最後四支蠟燭會形成一個梯形。
我喜歡點蠟燭,尤其在冬夜,燭光總能帶給我安詳溫暖的感覺,可是我從來沒有點過將臨期蠟燭,因為我覺得這個習俗太婆婆媽媽了。家裡倒是有好幾座電子將臨期燭台,每年時間一到就會拿出來擺。電子將臨期燭台很受瑞典人歡迎,年銷售量在一百萬座左右,估計百分之九十五的瑞典家庭裡都有。1939年飛利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製造出了全球第一批電子將臨期燭臺,造型仿照傳統的一段枝幹上樹立七支蠟燭的型式,呈山字型。電子燭臺安全方便,擺在窗台上不僅美觀還能營造出一種溫馨的耶誕氣氛,一推出立刻造成轟動。時至今日,電子將臨期燭臺已是每個瑞典家庭必備的耶誕裝飾品之一。
圖一:將臨期蠟燭
圖二:我家客廳‧下午三點半
- Nov 26 Thu 2009 00:14
浪漫藍莓派
星期六晚上看完電影《Last Chance Harvey》,我吃了一塊藍莓果撻。電影很浪漫,果撻很美味,我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感覺裡。
藍莓果撻我以前吃過幾次,別人做的、餐廳點的,覺得都不怎麼樣。這次自己照著法式食譜做tarte aux myrtilles,才知道用真材實料烘培出的藍莓撻有多好吃。輕咬一口,嚼了嚼,新鮮藍莓的汁液流淌了出來,微酸甘甜,滿口清香。不好吃的藍莓果撻的問題大概出在藍莓用量太少,藍莓的味道清淡,量少就吃不大出來。
撻〈tart〉和派〈pie〉有何差別?撻是派的一種,可以直接看到餡料的叫做撻,例如蛋撻,餡料上有餅皮或是其他食材覆蓋的叫做派,水果月餅應該可以算是一種派吧?
那天晚上的莓撻滋味特別好,可能和我剛看了一部好電影有關。我喜歡《Last Chance Harvey》,因為Dustin Hoffman和Emma Thompson的演技好,一個失意的男人和一個寂寞的女人,他們遭遇的難堪和挫折我都能感同身受。一夜之間相知相許的愛情故事彷彿老年版的《Before Sunrise》,不管是在火車站還是飛機場,想要獲得幸福,我們需要的可能只是開口的勇氣。如果我是女主角,我也會接受男主角的追求,雖然他又老又矮,可是他有冒險精神,還會彈琴作曲。女主角脫下高跟鞋和男主角勾著手漫步在泰晤士河畔的畫面看起來很溫馨,少年夫妻老來伴,老人的愛情原來可以很純愛。